文/ NANCY 圖/ Shutterstock、Amazon
從國家到個人的未來預測 西洋占星史四千年
美麗的星空讓人嚮往又好奇,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掌握星星的運行,是不是也能讓我們藉此看透世界的真理,預測未來、進而決定因應之道呢?

西元前1894-西元前1000年 巴比倫
奴隸制的巴比倫社會中,貴族是神的代理人,奉行神的旨意管理人民。不同的神有各自的神廟,分別掌管放牧、建築等不同社會經濟活動。
每個神各有其關聯的行星,透過祭司的觀測,得以理解神的旨意。人們遵照神的指示行事,避免因觸怒神而遭遇天災。此外,巴比倫人更依照太陽的軌跡,將 360 度的天空劃分成黃道 12 星座,至今仍然是占星學的重要基礎。

西元 50 年 托勒密 《天文學大成》、《占星四書》
托勒密發表《天文學大成》及《占星四書》,前者以「地心說」為核心,描述天體運行的規律:地球作為主人,影響著其他行星的運轉;神眷顧人類,因此安排人類住在這個特別的天體,「地心說」在一千多年後才被「日心說」取代。
《占星四書》解析天體運行如何影響地面活動,甚至與人們的命運連結。透過書中的理論, 人們可以有系統地理解新生兒的遺傳因子、誕生時可能有的缺陷及未來的人生走向。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一個星體在引導著我們的發展。此書直至今日仍然是古典占星術的必讀經典。

17世紀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浪潮下,人們開始相信理性、打破神權,占星術天文觀測的面向被天文物理學取代,心靈現象解析與療癒 的功能則由心理醫學所取代。占星成為過時的迷信,不再受 到重視。
近代《占星家雜誌》、《人格占星學》
西元 1889 年,英國人艾倫里奧發行了《占星家雜誌》, 將原本艱澀複雜的占星學理論,轉化為大眾能夠理解的內 容,搭配個人化的星盤占卜,廣泛地受到歡迎。他出版的教材成為了歐洲和美國占星學界重要的經典教本之一;他並於 1915 年創立「倫敦占星學會」,提供系統性學習占星術的空間。
西元 1936 年,美國人丹恩魯伊爾融合了榮格的心理理論,出版《人格占星學》,屏棄占星宿命論,認為行星的運 行和人類的命運相關,人們可以藉由占星,找到自己獨特的靈魂道路及目標,了解自己的特質,掌握機會、開拓自己的人生藍圖。
在科學的發展之下,人們更加能夠掌握天體運行的規律、預知天災的發生。民主時代下,也不再仰賴星象預知國運的發展。但我們仍然可以藉由星星連結個人,嘗試更加理解自己與他人。當透過另一種角度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或許可以獲得新的啟發及內心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