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史官 下有紫微八字

中國的老智慧
By 加分誌 2022/08/29 00:00:00

文/ NANCY   圖/ Shutterstock

商朝 巫人的甲骨占卜

商朝的日食卜辭:「癸酉貞:日夕有食,唯若? 癸酉貞: 日夕有食,非若。」

農業社會中,天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重視占卜的殷人,在卜辭中也多有關於氣象、天文的記載。其中,甲骨文中有三篇日食、五篇月食的紀錄,巫人預測異變的發生,藉由占卜辨別吉凶,讓人們知道該如何因應。

周朝 設史官鑑古知今

《左傳》中世界上最早的流星雨記載: 「魯莊公七年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

人們相信天象的變化會預告人事的變遷,甚至可以從星體的觀測得知帝王的身體狀況,因此自周朝開始便設立太史官職,掌管天文曆法,體察歷史、洞見未來,給予皇帝意見。

唐朝 紫微斗數

唐朝張果老撰寫《七政四餘》,以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等七政,及四顆行星的餘氣,搭配個人出生時辰,排出命盤,預測命運。

在《七政四餘》的基礎上,五代方士陳摶觀星創立「紫微斗數」,以「宮位」代表環境、「星曜」代表人的特質, 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

宋朝 四柱八字

徐子平著書《淵海子平》,創立「四柱八字」提供了系統性的八字理論。將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辰換算成 天干與地支的搭配,就是八字,再搭配年節律、月節律、日節律、時節律等四柱,便可以預測流年運勢,掌握吉凶。

西元 1949 年 文化大革命 經典散失

歷經文化大革命,傳統典籍大多失傳,中國命理式微, 西洋占星在東方亦受到廣泛歡迎。年輕人大多對紫微、八字等陌生且不感興趣。

當占星已成為日常

對自然及未來的好奇不分古今東西,奠基於過往的觀測基礎,我們得以更深入回到人們的心靈需求,讓星體的變動 不只象徵讓人畏懼的災禍或死亡,而能成為人際互動間的調劑、自我認識的媒介,用更開放、輕鬆的態度面對自己與這個世界。


精選文章 What’s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