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ISA 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 提供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技術學分班結業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畢業
經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署長(現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企劃處處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秘書室主任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處簡任技正兼科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處農民組織科科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處經營發展科科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處工程科技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處水利科技士
臺北縣土城市公所技正
陸軍航空第一大隊工程官
新店溪是大台北地區灌溉水道的起源,也是供應大台北地區重要的河川,河畔更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 (以下簡稱農田水利署)辦公大樓的所在位置。為了有效推動相關政策,2020 年農田水利會從原本的公法人改制為政 府組織「農田水利署」,接下首任署長重責的蔡昇甫署長相當年輕,但在農田水利、土木工程的專業知識和實務經驗卻超乎想像的豐富。2022 年 3 月號《My Plus+ 加分誌》曾專訪經濟部水利署賴建信署長,相信讀者透過此篇專訪除了可以更了解農田水利的重要性,也能對於水利建設有更全面的認識。

滋養大地的水資源 水圳奠定人類文明的根本
台灣水文相當特殊,年降雨量之多雖然是全世界平均值的 2.6 倍,卻也是缺水排名前 20 名的國家,由於地形「山 高、坡陡、流急」的特性,實際能留下來為人類所用的僅占 20%。民生和工業用水必須建設水庫、經過自來水廠集中過濾處理,再以管線輸送到所需之處,相比之下農業灌溉用水 不需要經過太多的處理,因為澆灌作物本來就是使用天然的水資源,而這些水最後會再回歸自然。
蔡署長說:「農田水利署的工作是為農民提供量足質優的灌溉用水,因此我們的做法是利用導水設施、挖埤塘等自 然、巧妙的方式,將水資源提供給農民,這樣分散式的水利設施好處是不會影響生態,甚至能為環境帶來良好的循環。」 農田水利事業相當重視「三生」:生產、生態、生活,不僅要讓作物長得好,也要為動植物和生態維持良好的環境,才能帶來優質的生活。
一般人難以想像農田水利設施的重要性,但蔡署長從歷史和文明發展的角度切入,歷史上所有文明的起源都與水、 河流有關,因此水是生命的泉源,同時也是農業的命脈。農業發展會帶動村落聚集,並且奠定商業活動和人類發展的基 礎,即使是現代高度發展的都市,也要有水才能讓城市更有生機。

農田水利署成立的願景是「把水留住、灌溉大地」,他說:「現在大家知道雲嘉南平原是台灣的糧倉,種植非常多種類的農作物,這都要歸功於嘉南大圳把河川的水引進來灌溉土地,否則河水直接川流入海,大地是會枯萎的。」他從座位拿了一個印有嘉南水圳古地圖的書包跟我們分享:「本來嘉南平原是一片不毛之地,但有了這些像是人體血管、密密麻麻遍布雲林、嘉義和台南的水圳,讓農民可以更便利地取水,不毛之地因為有了灌溉系統而成為豐饒沃土。事實上, 台灣的村落都是因灌溉水系而孕育的,所以不要小看這些水圳的重要性。」
作物生產三大要素陽光、土地、水:陽光是取之不盡的自然能源、土地屬於私有資產,水則是公共資產,如果政府能把水的事情處理好,讓每個人都有水用,就能翻轉人民的生活。水圳讓我們看見歷史的厚度,同時也能讓我們往未來展望,找出與時俱進的發展方法。
組織新成立的願景 尋求志同道合夥伴
農田水利署成立後,組織架構分為署本部和全國 17 個農田水利事業管理處,今年 8 月也舉辦了農田水利事業人員考試,蔡署長表示非常希望招募對水利、農業有興趣或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才加入。由於以前「農田水利會」屬於會員制公法人,招考的時間非常不一定,可能四、五年才會舉辦一次考試,但現在改制納入公務體系,就會以更有制度的方式定期招聘人員。
就專業領域來說,除了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也需要會 計、法律相關的一般行政人員。因應時代變化,地政、資訊、 環境工程相關專業背景的人才也相當受歡迎,未來也期待有文化背景的人加入,希望將農田水利豐厚的歷史文化整理得更有系統。蔡署長形容署本部的工作像是大腦,主要負責政策規劃、訂定工程制度、研擬灌溉管理制度;17 個管理處則像手腳,是實際在現場執行、第一線與農民接觸的工作。
他也提到,自己在地方上與農田水利事業人員接觸時, 發現在同仁都相當樂意為人付出奉獻,而且有貼近在地的踏 實感,與人相處非常和睦,或許也是這份工作黏著度高的原因。不少想要回鄉工作、喜歡大自然和鄉村生活的人願意接觸農民,認識在地的產業和生產人員,因此不論是署本部或 17 個管理處,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個性的工作環境,相信都能在這份工作中找到成就感。

從土木入門 跨領域不斷學習
畢業於台大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研究所的蔡署長具備相當亮眼的學經歷,為什麼會想往公部門、農田水利領域發 展呢?他認為當兵期間的實務經驗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服役期間他擔任工程官,負責營區的整地、排水工程,或是蓋官 兵宿舍、組合屋、活動中心,甚至是彈庫、停機坪、機棚等。 白天在工地現場工作,晚上回到寢室繼續看規劃圖,所學的知識在兩年當兵期間非常充實地活用,讓他覺得學有所用,看著一棟棟建築出自於自已的雙手也非常有成就感,因此退伍後便決定考國家考試,進入政府部門服務。
唸完大學、研究所,當完兵後順利考上公務員資格,同時也繼續唸博士班的他在工程領域已經是非常優秀的人才, 但他並不滿足於此。當他負責規劃全國農田灌溉系統時,他開始思考做這些工程的目的。蔡署長說:「灌溉系統是為了要讓作物生長得好,但我發現自己一點也不了解作物的生長,也不了解如何讓農民有好的收成而賺到錢,所以才繼續唸農業技術學分班和農業經濟碩士。」讓人對於他熱愛學習的態度和精神感到驚訝。
不過他說:「我認為大學時期唸的都是基本知識,因為未來社會環境的改變不是你唸書時可以預期得到的,在大學中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態度,當你在生活上或工作上需要什麼,就要主動去學習。」他以工程領域中的繪圖員為例,繪圖員是專門繪製建築藍圖的工作,一開始大家用的是鴨嘴筆畫圖,但隨著時代改變,現在都改為電腦繪圖,那麼繪圖員的工作就很容易被取代,因此除了要懂得學習新的科技, 也應該多方培養新的專業。
盡本分做事 能讓人有好表現也樂在其中
擁有亮眼的學歷、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在許多人看來是相當一帆風順的經歷,我們好奇詢問蔡署長,在工作中是 否有遇過相當困難或具挑戰性、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他認 為遇到困難或挑戰而產生煩躁的情緒是人之常情,但是他也認為抱怨、生氣、逃避等負面情緒無法解決事情,依然要去面對問題。
農田水利署剛成立時便遇上百年大旱,對他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當時一邊處理相關規章制度,半夜還會接到農 民打電話來反映沒有水,在那樣的情況下,一天能睡 5 小時已經算很多了。但我認為這對農水署也是一個很好的考驗, 如果這一關能過得了,相信以後沒有什麼跨越不了的挑戰。」 蔡署長形容這就像是一次身體健康檢查,透過百年大旱的試煉知道農田水利署未來需要在什麼方面加強,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整個組織更完善。
如今能笑看當時忙碌又艱困的情況,或許是因為他在面對困難時,總會以正向能量去面對和解決,這能更吸引志同 道合的人一起合作。對於擔任署長一職,他表示:「我從來沒想過要當署長,但我始終覺得,在哪個職位就要把那個職位的工作做好、做得快樂,或許也因此常常調到其它單位任職,在社會環境和公務環境的快速改變下,應該讓自己找到能夠樂於工作的方法。」

極端氣候的未雨綢繆 從抗旱看見作物韌性
去年遇上百年大旱,未來也可能需要面對淹水、氣溫過高、寒害等各種極端氣候,農田水利署也對此做了短、中、 長期的規劃。短期目標首先希望借鏡以色列的灌溉模式,農民可以根據作物所需的水量安裝噴灌、滴灌等管路灌溉設施,達到水資源更有效利用;中期計畫則是增加灌溉的調蓄空間,由於台灣水資源豐枯落差大,目前正在各地增設埤塘、 帶狀調蓄池等與自然融合的調蓄空間。
長期目標則是推動「智慧灌溉」,利用大數據和土壤中的感應器,計算所有作物所需要的水量,同時配合生長期安 排圳路放水,讓所有作物得到適當、足夠生長的水。水質控管上未來也將以 24 小時非固定式水盒子放置於圳路上,以不定期採樣的方式監測水質,相信能更準確、即時掌握水質的變化。
蔡署長在這次百年大旱中深刻體認到:作物在不同時期需要的水其實不相同,秧苗期需水量高,成熟期對環境忍受 度高,因此即使灌溉水量較少,也能順利存活下去。「植物的韌性比人類想像得更強,而且經過這次大旱,在不同的作物生長期提供適當的水,發現收成還比以往更好,農民和我們都非常開心。」他說:「我們因為這次大旱找方法把用水高峰錯開,並且想辦法蓄積一定的水,讓水資源利用更有效率,也提高了收成成果。」他更特別感謝第一線的農田水利事業人員,在旱情中 24 小時輪班調動水源,一起度過這次難關。
正向面對挑戰 經驗將化為成就
從基層的市公所到農委會林業處,再一路經過輔導處、 秘書室、企劃處的歷練,22 年的公務經驗讓蔡署長認為不論 在公職或一般企業,都要樂在工作、樂在學習。如果一份工作能夠讓自己感到開心、從中找到價值和成就感,不只是無後顧之憂,也能夠藉由工作幫助人、產生影響力。
他也希望新世代的年輕學子在大學時期培養「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態度」。他說:「縱使專業的標的不同,但學習的方法都是差不多的。有些人會認為:『我以前是學什麼的,所以我只能做什麼。』我認為應該是反過來思考自己具有的專業知識優勢,當工作需要新的技能時應該再去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否則路將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