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劇的雅俗共賞 與社交體驗-《釀電影》編輯的約會片單

不管是前往戲院闔家欣賞,還是在家自娛自樂,看電影是現代人常見的娛樂選擇;電影有其迷人之處,引得一群人癡迷不已。影評新媒體《釀電影》作為「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帶我們以截然不同的角度,觀看獨特細膩的電影藝術。
By 加分誌 2022/11/29 00:00:00

文/AMANDA    圖/LILY、KLEIN拍攝

通俗與藝術的交會點,電影的戲劇元素

說起電影既能成為娛樂日常,又在藝術殿堂取得不斐成就的原因,一手創辦《釀電影》的張硯拓主編認為,一切原因都在於「戲劇」,電影是一個說故事的藝術。

從評論者的角度來說,好看的故事有時候不一定等於好故事,有些電影的劇情俗濫、狗血,但就是能獲得觀眾的共 鳴,不自覺的被劇中的人物悲喜所吸引。

同樣都是說故事、由演員來扮演,經常有人將舞台劇與電影做比較,只是電影有更多運鏡、剪接的表現手法,「說到底這些技術再怎麼複雜炫麗,真正通俗的都是在這過程中讓人看到的故事。」

兩者兼具的經典之作

相對的,電影票房與藝術成就,也成為評論一部電影的兩個面向。硯拓主編說,有些導演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他能夠拍出商業價值高、又兼具藝術水平的電影。比如詹姆斯. 卡麥隆(James Cameron)的《鐵達尼號》、克里斯多夫. 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黑暗騎士》,「它們保證是徹底的商業電影,可是又能夠被影評們、被把電影當作藝術的人認可它們的藝術價值」。

近年表現亮眼的作品,他認為《樂來越愛你》是個很好的例子。作為音樂歌舞劇,「La La Land 做到了把唱歌這種 奇怪的行為,擺在現代設定裡面,但是又讓現代觀眾幾乎都買單。」導演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將這個經典的表演藝術,融入現代背景之中,又不會讓觀眾「水土不服」。

120 分鐘的與世隔絕,電影獨特的社交體驗

戲院漆黑的觀影環境,常被人戲稱為「黑盒子」。 雖然如今網路資源豐富、串流影音發達,但戲院巨大的銀幕與高品質音響系統提供了細膩的感官體驗。作為影評人、一個在乎電影體驗的觀眾,硯拓主編認為在戲院觀看電影依舊是不可被取代的。他也說:「對一些拍電影的人來說,他們做了一個至高無上的藝術,就要在這麼好的環境被觀看,才能真正感受放進去的每一分細節。」

對一般人來說,去不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差異,可能是一個人看電影,或是與一群人看電影,而這種「大家一起看電 影」的體驗,對硯拓主編來說,仍然彌足珍貴。「作為一個覺得看電影拍手會打擾別人的人,發現你覺得很好笑的同時大家也在拍手,那個開心的感覺是很強烈的」。

電影欣賞入門:從影迷開始做起

若想從電影藝術的角度開始欣賞電影,硯拓主編推薦兩個方法,第一個可以從看 IMDb250 電影清單開始。

另一個方法,他也推薦給想試著做影評、想系統性的觀看電影的人。挑選幾部你喜歡的電影,去找這個導演拍過的其他電影,「看電影的脈絡很多時候是從你對這個創作者的 了解培養出來的。拿導演當作一個座標,因為導演是一部電影說故事的人」,一部部看下來,不知不覺就會發現,你變成那位導演的專家。可以挖掘出導演習慣、重複出現的元素、 潛藏在劇情下的意識。

他解釋,無論對哪種題材的電影感興趣,現在網路搜尋總能夠很快地找到資訊,讀書也是一個方式,但其實看電影 還是最快了解它的方式,「所有的影評、電影欣賞者,都是先從影迷開始當的。」

看完電影,我們去吃牛肉壽喜燒吧?

採訪最後,硯拓主編特別請編輯們與我們分享觀影後, 彼此有什麼印象特別深的討論。編輯們馬上就《河畔小日子》 開始回憶:「我們看完那部就一直在說,好想吃牛肉壽喜燒,因為它電影裡有在吃牛肉壽喜燒的畫面。」

說起《釀電影》之前製作過的約會片單,釀編們乾脆調侃起彼此的感情經歷,一位編輯提及她第一次約會時看的電影是《再見瓦城》,引起一陣驚呼,她補充道:「⋯⋯它的結局是情殺。」

這是在作為影評人之外,與友人看完電影後的拌嘴日 常。可以對劇情進一部討論、被情節感動到流淚、也可以單純地想在劇後大啖美食。在藝術之外,這也許是電影帶給我 們生活中的最大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