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文學出發 台劇連結在地 走向世界-專訪「茁劇場」製作人安哲毅

電視劇集植劇場在第二季更名為「茁劇場」, 於今年 9 月陸續開播。本次製作不僅全部改編自台灣文學作品,更扶植本土影視新人,並促進台灣電視劇題材的多元化。本次《加分誌》邀請身兼製作 人、導演等多重身份的安哲毅,與我們分享茁劇場的嘗試與對影視產業的觀察。
By 加分誌 2022/11/29 00:00:00

文/ NANCY、LILY     圖/茁劇場提供

溫柔的改革:台劇的茁壯之路

取名「茁」劇場,是希冀台劇的創作與表演力持續茁壯。從植劇場時期栽下的種子,已緩緩發芽,到了至關重要的茁壯期,安哲毅認為茁劇場一直在努力的,是讓台劇推出更多元的類型,跳脫鄉土劇、偶像劇的桎梏,讓台灣的故事遍地開花。

推出多元類型,與社會對話

安哲毅解釋,台灣早期電視劇還未分眾, 偶像劇和鄉土劇為主的電視劇充滿能量,其中偶像劇曾在東南亞刮起
炫風,F4 的魅力無人能擋;而鄉土劇至今仍穩坐收視霸主,受到現在電視主要閱聽眾的中老年人喜愛。

然而,戲劇的部分價值在於與社會的對話。即便在過往台劇的黃金時期,安哲毅也自問,難道「最多人看的戲就是最好的戲嗎?」他認為以往走著相同套路的偶像劇、 鄉土劇,逐漸失去反映當代的能量,與現實產生距離,也無法滿足觀眾對於真實、多元的需求。

為了從擁擠的影劇市場突圍,植劇場(現茁劇場)挑戰比較少人走的路,扶植本土新人、挖掘在地素材,「當然會希望被更多的人看到,但我們不想只是單純複製成功經驗,而是探索是否有新的成功模範、商業模式。」植劇場的理念和成果,成功帶動了後續更多跳脫類型框架的台劇。

有了先前的嘗試與積累,茁劇場的步伐更加堅定,第二季不只延續「懸疑推理」、「愛情成長」、「靈異恐怖」, 更新增了「人物傳記」、「報導文學」等類型,分別吸引了不同樣貌的觀眾群。如《滴水的推理書屋》讓推理迷上 癮,《走過愛的蠻荒》喚起關注偏鄉教育、精神疾病等議題的觀眾注意,《誰說媽媽像月亮》探討血濃於水的難解 親情,引起許多女性的共鳴。有趣的是,儘管每部劇的觀眾群年齡、性別、偏好都各有不同,收視率卻沒有產生太 大的差距。

安哲毅坦言,目前影視團隊只能透過電視收視率取得較可靠的數據,雖然團隊嘗試進一步分析觀眾的樣貌、抓住更明確的數據趨勢,但在 OTT 平台逐漸成為主流的時代,平台因為商業考量,不主動提供有效的數據,熱度只能透過排行榜或媒體聲量略窺一二。

塑造真實,走進日常

儘管能掌握的流量數據有限,安哲毅反而指出團隊其實更重視觀眾的直球回饋,有時收到對劇情的質疑,劇組也一一回覆,與觀眾對話,形成好的互動。如《滴水的推理書屋》中,有觀眾懷疑諮商心理師在劇中開藥給個案, 並不符合職業現況,劇組回應劇中是透過藥師好友私下給藥,消除觀眾的疑慮。

又或是社工師在戲劇中與個案展開戀情,因不符合職業倫理受到質疑,團隊則回應情節安排並非田調不足,反而是 為了呈現人物的真實,「角色是人,他有這些七情六慾,他也會犯錯。」正因為這些刺眼的真實,讓茁劇場的作品跳脫偶像劇的夢幻、鄉土劇的年代,從螢幕走進日常。

島嶼文化共振:台灣文學滋養電影改編

而真實感的營造,除了情緒共感,文化的連結也至關重要。「我們一直想要說台灣的故事」,在國際影視夾殺下, 茁劇場嘗試回歸這座島嶼,開採台灣文學這座寶山,從文字中淘洗、淬煉出各式的本土題材。

呼嘯而過的「歐兜邁」,是現代版淘金夢《綠島金魂》 的重要交通工具,承載著台灣鄉村的純樸風情;《誰說媽媽 像月亮》從喑啞的國共內戰歷史出發,刻劃出戰爭下母親的剛毅堅強,而對於地方媽媽經典台詞的描繪,一句「我是你媽欸?我會害你嗎?」,瞬間勾起台灣人「愛在心中口難開」 的成長記憶。

細膩捕捉島嶼的共同記憶外, 茁劇場也嘗試在同一類型中,創造不一樣的風格樣貌。如「靈異恐怖」系列,《綠島 金魂》以喜劇方式呈現「戀」金題材,《孤村草人》則營造出鄉野中黑法術的詭譎氣氛;「愛情成長」系列中,《走過愛的蠻荒》題材較為沈重,《穿樂吧! 1934 女孩》卻用穿越題材創造出許多輕鬆笑料。

在收集與挖掘題材時,台灣文學的「厚度」,也讓安哲毅珍視且大感敬佩。他認為從既有文學改編,能創造出比原 創電視劇本更豐厚的內涵。然而從文字化作影像,自然還是會面臨挑戰。小說描繪出了角色的內在想像、情懷,種種抽象的要素在讀者們心中有著各自的模樣,當導演、美術建構出明確的畫面,難免會引起各方想像與現實的落差感。若要更精緻地塑造、還原小說中描摹的場景,又需考慮資金問題, 是台劇目前的一大痛點。

情感成共通語言:讓台灣故事走向國際

嘗試說這塊土地的故事,引發台灣人的生命連結和認同感,是台灣電視劇努力的方向。安哲毅認為這些無法被異文 化輕易取代,一定有其市場,然而也須將故事說得動聽,「訴 求的情感面才有意義」。曾經 90 年代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的藝術電影,儘管在國際受到矚目,國內卻一片低迷, 任憑影評家追捧,台灣觀眾卻不買帳。

除了擴大在地市場,安哲毅也致力於讓台灣的故事被國際看見,儘管語言、文化不同,但人類共有的感受依舊能跨 越藩籬,打動人心,像是目前有一些台灣恐怖片、同志影劇已在東南亞慢慢受到關注。未來台灣影視創作者將持續透過作品,表達對這塊土地的關心與訴求,當未來世代接觸更多國際養分,也將幻化出其他屬於台灣電視劇的面貌。

跨出台灣,台劇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儘管台灣並不缺乏說故事的人才,預算卻讓台劇幾乎無法擴及「戰爭、古裝、 武打、賽車」等高成本題材,只能如「小農」般走精緻路線。

在國際競爭之下,「這可能是某種示弱」。對此,安哲毅也觀察,近期台劇如《斯卡羅》、《茶金》開始注重歷史的還原與詮釋,獲得觀眾認同。除了說台灣的歷史,社會議題也是近年的切入點,結合恐怖、推理的元素,如《返校》、《華燈初上》,用更創新的方式演繹台灣獨特的文化脈絡,都在國際上獲得不錯的口碑。

面對全球化,不只是台灣,各國影視都需重新思考、審視應對模式,若能夠與其他國家電視台合作,互相提供內容 甚至資金,或許可以成為突破口。安哲毅也期許,未來影視會由各國合作出資,雖然需要配合他國要求,在規格上調整, 卻可以分散風險,創造出更有國際視野的作品,未來的「國片」、「台劇」將會有更多元豐富的樣貌。

國際影視來勢洶洶,茁劇場積極迎戰,以課程培養台灣影視新人,並提供劇本,給予其發揮的舞台。儘管情勢並不 樂觀,安哲毅相信「創作者有某種韌性,一定會找到出路。」 在世代共同的努力之下,屬於台灣的故事將不斷被挖掘、翻新,最終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