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動立法 全方位保障公務員權利 專訪銓敘部-周志宏部長

公務人員的使命是服務全體人民,銓敘部則服務公務人員,負責公務人員任免、考績、級 俸、陞遷、保險、退休、撫卹、退撫基金等,透過對人民公僕的服務,提升政府效能。本期邀請銓敘部周志宏部長與我們分享他過往的經驗如何成為他推動銓敘部工作的養分。
By 加分誌 2022/12/01 00:00:00

文/ NANCY     圖/銓敘部 提供

學歷

臺灣大學法律系學士
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
輔仁大學法律系博士

經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教育經營與管 理學系副教授、教授兼主任秘書、教務長並為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兼任副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兼任副教授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專任講師、副教授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專任委員
考試院法規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

教育部法規委員會委員
原行政院人事行政局法規委員會委、
社團法人臺灣文化法學會理事長、常務理事
社團法人臺灣教育法學會理事長、常務理事
社團法人臺灣法學會秘書長、理事、監事
月旦法學雜誌總編輯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法政處薦任第七職等法制職系科員



推動修法,做對的事

從大學到博士一路研讀法律,周志宏部長對改革法制具備責任感,在上任後的短短兩年間,推動《公務人員任用法》 部份條文的修正,並完成《公務員服務法》從民國 28 年來的第一次全文修正,大幅度調整行憲以前的陳舊用語,並且合理放寬公務人員經商、兼職及言論的限制。以堅定的信念完成修法,讓人欽佩於他強烈的改革能量。

周部長提到,《公務員服務法》80 多年來較未受社會重視也未曾全面檢討修正,直到奧運國手王齊麟和李洋因為公務員的身份,代言受到阻礙,才引起大眾關注。另一方面, 作為人民保母的警察和《火神的眼淚》中出生入死的消防人員,儘管受到大家敬重,因為工作性質,造成超時出勤工問題,有違《憲法》保障的健康權。基於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785 號解釋,終於在今年 6 月三讀通過公務員服務法之全文修正及增訂有關訂定公務人員辦公時間上限的規定。

他並積極推動《公務人員個人專戶制退休資遣撫卹法》 作為明(112)年 7 月 1 日新進公務人員適用的全新退撫制度。 有別於過去的確定給付制,新制度採用確定提撥,提撥金額及其收益隨時可以在個人專戶確認,公務人員若有餘裕也可以增額提撥。現行制度由於過往基於政治考量,擔心公務人員反彈而不敢足額提撥,造成基金財務缺口不斷擴大,政府基於最後支付責任,必須進行撥補的財政負擔龐大。

考量政府財政和未來公務人員退撫權益,周部長毅然依法推動改革表示「制度改革總是會有疑慮和不同的聲音,但 因為這個制度對公務人員與國家而言都是好的,所以會繼續做。」



溝通協調,立法不停歇

周部長認為,政務人員隨著執政者的替換來去,服務時間短暫,能落實自己政策想法的時間不多。但行政部門的優勢是作為實際執行的角色,具備專業和經驗,適合主動推動法案,立法部門則可能為了政治考量,讓法律在利益之間妥協。政務人員必須在眾多立法部門的版本中嘗試整合、妥協、 說服,努力溝通最後完成立法。

談到未來還希望修改的法案,周部長語氣和善卻堅定, 如《公務人員考績法》中,現行制度若公務人員有違法失職, 可能受到司法懲戒,或由行政機關懲處,有時會造成救濟程序上的雙重負擔,依憲法法庭憲判字第 9 號判決,必須要修法處理;至於修改《公務人員俸給法》則是希望可以讓公務員俸給法制更合理妥適,以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

立法院、公務員、教授,多種身份的觀察磨練

順利推動多部法案,除了熱忱,更是來自過往的經驗累積。周部長在研究所期間擔任立法委員助理,協助推動法案、 完成立法,在當時就對立法過程有體驗與認識,並累積實務經驗。畢業後通過高考,成為法制人員,以基層薦任公務人員的身份在大陸委員會(簡稱陸委會)工作,更加了解政府機關的運作及公務人員的甘苦。

離開陸委會後,周部長到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任教,研究公務員人事制度,並培育了許多優秀的公務員人才。在公 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擔任專任委員的 3 年間,經手了各式各樣權益被侵害的個案,讓他一次次意識到現行法律的不足,加深了他對法制改革的想法和決心。

懷抱著改革的信念,周部長參與《大學法》修正,並擔任「四一 O教改聯盟」召集人,不只在體制內改革,也不惜 從事體制外抗爭,最終促成 1999 年通過《教育基本法》。 除了教育,周部長也關切文化議題,近期協助推動《文化基本法》的立法,希望保障人民文化權利,擴大文化參與、落實多元文化,促進文化多樣發展。

大學時期瘋學運,鼓勵學生學習探索

周部長大學考上政治系國際關係組,在封閉的戒嚴時代下,校園不自由,處處有教官監督。他認為,這種校園風氣無法產生良好的學術環境,孕育有自由思想的學生。當時因為學長擔任市議員助選員,周部長因此體驗了助選過程,開啟了更多對社會的關注,選擇投身學運,進一步影響社會。

周部長曾擔任台大大學新聞社(簡稱大新社)社長,「當時每篇文章都要經過課外活動組審查,當然有些審查合理、 就聽校方意見修一修。有些實在不合理,必須把整篇文章抽掉,本來是應該補上其他文章,但為表示抗議,大學新聞就曾經讓報紙開天窗,抗議審稿制度的不合理。因為這樣我們還有同學可能被記過,就是希望爭取校園民主。」這種堅持抗爭的精神,也延續到台灣 1980 年代第一場大型學生抗爭運動「自由之愛」。據了解,當年大新社每兩週發行一份報紙、每次發行 13,000 份,卻因為學校審核認為刊物不符合規定,勒令停社一年。大新社因此發動連署給校長的公開信, 並散發傳單,各大報紙也廣為報導。為了爭取廢除審稿制度, 數個社團聯合發行地下刊物《自由之愛》,並舉辦街頭演講, 最終通過新的審稿制度。

當初選填科系時,周部長分發到分數較高的政治系,但在實際學習體驗之後,發現仍然對法律較有熱忱,因此回歸 初衷,降轉入法律系。他鼓勵年輕人追求熱愛的領域,但也不因此被侷限,覺得大學比起「任你玩四年」更應該是「任你學四年」,如「八爪章魚」一般培養第二、第三專長,才 能讓自己擁有更廣泛的專業,適應環境的變化。不管是透過實習了解業界、參與社團拓展興趣,都是大學時代應該把握的機會,「不要浪費那一段青春歲月」。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周部長都積極學習,讓經驗和觀察化為養分,在能改變社會時,不吝惜貢獻一己之力,讓他在每一步都走得踏實,且處處發揮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