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andra
圖/shutterstock
史丹佛大學提出「開放式環狀大學」的概念,預計在2025年設計理想的教學實踐,讓大學不再只是取得文憑的地方,更成為開放的學習中心,不侷限學齡、學系,所有年齡層都有可能成為莘莘學子,隨時可改變計畫重返大學修課,讓學習能夠因應社會局勢而彈性調整,從以下這四個面向,來看看未來大學可能付諸實踐的樣貌。
開放環型大學以六年為期,學齡不設限
經統計發現,大學畢業後,只有不到25%的人就業與之前所學有正相關,因此透過重塑學習模式,讓大學的學習可以是人生中的「任意六年」,並且不需要連貫,可以先入學,只要有任何目標需要離開學校去體驗,就可以申請空檔年計畫,等到體驗完成或需要做的事情到一個階段,隨時都可以「銷假」重返校園,打破高中畢業後直升大學四年的機制,未來多數人畢業後可以有更多開放性的選擇,而大學做為開放學習中心,隨時可敞開大門,因此未來念大學,同學們不再是以18-22歲的主流年齡段,有更多機會與不同生命經驗的同學交流。
彈性三階段規劃,革除僵化的學習歷程
史丹佛大學依據每個人學習的速度與生涯規劃,將大學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6至18個月的校準階段,這段時間可以探索自己有興趣或學得最好的課程,因此可以接觸各種短期的專業課程,1天、1周至1個月的課都有,前半年先定位自己想要深入的領域,教授也可以藉此跟不同領域與背景的學生接觸,從中挖掘有潛力的學生,可以說是教學相長的過程,不再侷限於大一到大四、上下學期的固定週期,而是讓學習更有彈性,不再制式化的節奏。
第二階段則是12至18個月的提升階段,這個階段學生們已經開始專注、投注熱情在某個領域,並深入學習,學生們在此時與指導教授建立密切關係,也可以選擇適合的生涯導師去輔助心理層面,這個階段完成後,大多數學生已經具備博士生的研究能力。
第三階段則是12至18個月的活化階段,學生們已經知道如何在特定領域建立專業知識,也能將所學帶到社會上去學以致用,在不同情況下印證所學所知,並進行修正,更可以開始實行合作、創業等有具體輪廓的計畫,而學生透過之前專業知識的打底,也會更強化未來嘗試與冒險的心智。

翻轉學習軸心,不以校系為學生分類
大學的最終使命是培養能力,使學生能具備更多思維去分析並運用專業知識,如拼圖般的抽絲剝繭,並打破科系的界線,建立能力中心,將學校當作學習基地,將不同領域的教授聚集,一同開發課程,用科學分析、社會批判、量化推論、美學創意、有效溝通等能力去分類,每個中心會有院長,而不以人文學系、理工學系那樣選邊站的分類來劃分學生的科系,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具備未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社會貢獻:反思做每件事的根本目的
最後一個概念就是讓學生開始反思:「目前的所學,未來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因此大學畢業之後,不會有學生強調自己是什麼系畢業的,而是描繪自己的所知所學,將能改變什麼問題,做任何事情都會先進行思考,隨著自身的理解而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