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oshiko
圖/photoAC、Shutterstock
在目前的法令制度下,私校與私校合併相較於與公校整併對於教職員的權益更有保障。但是,私校之間的資源整併可能會導致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若學校本身體質不佳,可能會互相拖累。因此在進行私校合併時,需要審慎評估與採取適當的配套措施,確保教育品質提升以及師生權益。
台科大合併華夏科大,其他私校合併已經箭在弦上
台灣科技大學與華夏科技大學的整併,在今年五月拍板通過。華夏科大將自112學年起停招,115學年起停辦;而台科大則計畫以專案教師名義,按照台科大的聘用原則接收華夏科大的教師。
除了台科大與華夏科大外,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馬偕學校法人與真理學校法人、國立高雄大學與中山大學等也傳出合併或整併的相關消息,這些合併對於學校的未來發展與學生及老師的權益都有可能造成影響。

大學併校後學生權益如何兼顧成為課題
學生權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合併後,學校結構變動可能導致學生面臨轉學、學分認證等問題,學校應提供適當的協助與支援,確保學生的權益不受損害。對於遠距離地區的學生來說,合併的改變可能帶來學習和生活上的不便,學校可以思考提供適切的交通與住宿資助,以保障這些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面對少子化,外籍生是解法嗎?
面對少子化帶來的挑戰,除了考慮合併外,也有學校應積極適應時代需求,擴大國際招生,吸引更多外國學生就讀,進一步提升學校的競爭力以及經營模式。台灣境外生數量在過去十幾年間成長了10倍。其中,成長幅度最高的包括來自全球各地的外籍生、僑生以及中國大陸生等學位生,近年有許多來自東南亞的學生來台灣求學,畢業後他們可能會選擇繼續在台灣就業,或者返回母國擔任中高階的管理職務。這些來自東南亞的學生,被稱為新二代,對於台灣的少子化和高齡化問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少子化現象讓大學面臨著眾多挑戰,合併成為應對之一,在進行合併時,必須充分考慮學校特色、學術自主性、教師與學生權益等各方面的問題,以確保教育品質的提升與學校的永續發展。必須要透過法規調整以及公私立學校互相配合,才能有效因應少子化帶來的各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