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出門,平安回家 行車上路的注意事項

近期台灣發生不少重大交通事故,而根據統計,全國事故總件數更是逐年攀升。台灣地狹人稠,路上的交通工具也是形形色色,不論是開車、騎車,或甚至是行走在路上,都要時刻注意路況,不然一個不留神,意外就可能發生。馬路如虎口,在這樣危機四伏的路上,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防患未然呢?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By 加分誌 2023/11/06 00:00:00
文/徐立軒   圖/Shutterstock

路口「停、看、聽」

每次經過路口,一定都要遵守停、看、聽的原則。若是經過有「停」、「停車再開」等標誌或路標的路口,或是行駛在相對、小的支道上時,一定要減速並停下,確認左右無來車,才能繼續行駛。即使是行駛在沒有停等標誌或是主要幹道上,也要放慢車速,注意左右路況,做好隨時煞停的心理準備。除此之外,更要隨時保持專注,看清楚前後左右是不是有人、車,甚至突然出現在行車道路上的小動物或是散落物品,才能即時作出反應閃避危險。除了視覺之外,也要善用聽覺。在藍牙耳機當道的現在,時常看到有人戴著耳機在路上行走,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事,建議不論是行走或行車,都不要帶著耳機,尤其電動車越來越盛行,車輛的聲音越來越小,若是戴著耳機,很可能忽略很多路上的聲音而發生危險。



時時刻刻左右查看

在開車、騎車或走路的時候,我們經常只注意到正前方的路況,而忽略了從四面八方來襲的危機,所以,一定要記得時刻左右查看。行走在人行穿越到的時候,千萬別以為綠燈便能暢行無阻,很可能會有一些左轉或右轉的轉彎車,與你的行走方向相交叉,這時便有可能會發生碰撞。開車、騎車時也是,許多事故的發生,都是因為轉彎者跟直行者沒有注意路況而導致的。這雖然聽起來很八股又很陳腔濫調,但卻是避免危機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則。

善用「後照鏡」查看後方路況

常常看到有人為了美觀,將機車的後照鏡改小,或甚至拆掉不用,但這其實都是很危險的舉動。不論是任何車輛的後照鏡都是經過設計而裝上的,有一定程度上的增加視野,如果改小或不裝,很可能造成無法判斷後方車況而發生危險。行駛在任何道路上,都應該三不五時的查看後照鏡,確認後方車況,如果發現後車距離過近時,最好切換車道以遠離該車,如果無法做到的話,至少要與前車保持更多的距離,並且提早踩煞車,才能拉長煞車距離,以免遭到後車追撞。如果後方車輛是大貨車、遊覽車等大型車輛,那就要再拉長距離,因為大型車輛煞停距離比一般小客車長的多,給足空間才是最好的防範方式。

 

了解「視線死角」更能提前預判危險

人類的眼睛視野有限,大約是180度左右,沒辦法完全看到周邊的所有事物,更何況是在開車、騎車時,除了速度越快視野會越限縮外,車輛的一些機構也會擋住視野,這時候就必須好好了解每一種車輛的「視線死角」。以一般小客車為例,左前方很容易被汽車的A柱所阻擋掉許多視野,因此開車左轉時,一定要把頭向前伸,越過A柱觀察車輛左前方,才能避免撞上左前方的行人等。另外一個汽車的大盲區是在車輛的左、右後側,因為後視鏡視野無法看見,會造成左、右後側C柱位置成為兩個盲區,當行走或行駛在汽車的這兩處時,一定要格外小心,因為駕駛很可能是看不到你的。當然,汽車的前後左右下方都被車體遮擋,駕駛是很難看到的,所以千萬不要蹲坐在靠近汽車的四周,這是非常危險的。當然,大客車與大貨車的死角就更加多,網路上有非常多的影片在分析各種車輛的視野死角,所以拿到駕照後別太興奮,記得先去做足功課,了解各種車輛的視線死角,才能夠安心的上路哦!
 


建立良好的「防禦駕駛」觀念

所謂的「防禦駕駛」觀念,是在遵守交通規則之外,進一步的去留意周遭狀況,達到預判危險並避開危險的效果。我們行走或行駛在馬路上時,除了自己遵守交通規則並且專注路況之外,更應該去防範他人的疏忽或是違規對我們自身帶來的危險,在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的「防禦駕駛手冊」中提到:「『防禦駕駛』最大目的在於避開危險。畢竟,很多時候意外一旦發生,即使事後再來追究誰對誰錯都已然太遲,在確保行車安全的最大前題之下,『防範未然』才是根本之道,不要因為自己或是別人的不小心而發生或捲入交通事故。」當然,人非聖賢,沒有人能夠預料到一切,但如果可以盡可能的多去掌握車輛特性,察覺並避開危險,這樣的「防禦駕駛」觀念,可以讓大家的行車更佳的安全與安心。ARTC所編撰的「防禦駕駛手冊」是目前台灣官方單位發行的防禦駕駛相關書籍,非常建議大家閱讀。當然,網路上也有許多探討防禦駕駛的文章、影片可以參考,都能提升每天面對虎口般馬路的我們用路的安全性,讓大家都能實現「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