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在地越國際 拓展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新視野

專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陳濟民局長
By 加分誌 2024/03/02 00:00:00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陳濟民局長簡介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
經歷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主任
• 文化部 主任秘書
• 國立臺灣博物館 館長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第二處處長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副館長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專責推動臺灣文化資產的多元化、專業化、參與制度化、觀念普及化及永續發展,逐步建立國人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視野,不僅關注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更關注不同族群的價值觀與特殊性,展現臺灣文化的多樣性與主體性。
文/ Alison   圖/徐立軒、文資局提供

土木出身 卻在文化部門紮根
學生時期念土木工程出身的陳濟民,卻在文化行政體系歷練完整,但當初會「跨行」完全是場美麗的意外,他當公務員的第一份工作原是在臺北市政府的翡翠水庫管理局,待了5 年後,當時文化部的前身(文建會)正好有一個職缺找上他,「我那時想著,頂多在這領域待3 年吧,其實我真正的目標還是公共工程委員會。沒想到一待,就待了30 多年。」他面帶微笑說,「人生真的沒有辦法預料。」

陳濟民在擔任國立臺灣美術館副館長期間,曾規劃興建一座典藏庫,不料包商施作的品質不符規定,導致雙方終止
契約、整個工程停擺,工地變成一座大窟窿,一擱就是3 年,原本國美館的施工預算也被追回,並與包商對簿公堂,面臨民眾輿論壓力,是他職涯的一大挫折,更不免擔心遭到羅織罪名,不過,他面對司法案件審理展現沉著決心,領導同仁同舟共濟,調出所有公文,用白紙黑字堅持捍衛公部門的清白,渡過難關後,當時的過程都成為現今的養分。



推動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 建立民眾文資保護使命感
談及臺灣的傳統技藝保存困境,陳濟民不諱言,現代年輕人工作選擇多元,要推行古早流行師徒傳承制並不容易,身為事務官,他用心力求減緩這些珍貴的傳統技藝滅絕的速度。


政策面上,文化部文資局積極推動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自98 年起陸續登錄臺灣40 項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及認定59 位保存者,包括布袋戲、歌仔戲、北管戲曲、客家八音等項目,並開辦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傳習計畫,讓這些「人間國寶」親自指導甄選通過的傳習藝生,培養成「國寶接班人」。

他說明,甫獲得總統文化獎的臺灣歌仔戲「第一苦旦」廖瓊枝老師,以及她所帶領的薪傳歌仔戲劇團的當家小旦張孟逸老師、小生江亭瑩,皆踴躍參與傳習計畫,該計畫每月給予藝師新臺幣6 萬元津貼,傳習藝生則可獲得每月新臺幣1 萬8 千元津貼,結業後,還會安排藝生至宜蘭的傳藝中心及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演出供民眾欣賞,展現無形文化資產以人為本、代代傳承的精神,陳濟民深信:「再怎麼不景氣、再怎麼萎縮的行業,也會有人感興趣。」

至於臺灣目前的有形文化資產,老舊建築面臨被指定或登錄為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致影響開發、所有權人為搶在被指定登錄前就先行拆除房屋的情形,確保所有權人開發權益,避免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被毀,文化部希望提升民眾文資保護意識,今年也通過文資保存法修正草案,提供容積移轉以及地價稅、房屋稅優惠,鼓勵民間踴躍投入資源、降低租稅成本,促進文資修復再利用。

陳濟民表示,臺灣近年文資數量逐步提升,全國古蹟、歷史建築等有形文資達2,874 處,文化部持續支持各縣市推動文資保存,包括前瞻建設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補助22 縣市96 案,未來也會投入更多資源協助地方活化文化資產。



臺灣文化多樣性 留住國際觀光客的心

臺灣觀光該如何吸引更多外國遊客,甚或是讓成天出國玩的臺灣人願意留在本土旅遊?陳濟民則提出六字箴言,「越在地越國際。」

他觀察,現在臺灣四處都是夜市、老街,面臨觀光景點同質性過高的問題,然而,比起重覆的觀光路線,外國背包客反而更喜歡穿梭巷弄及廟宇,親自感受臺灣的文化溫度。

臺灣小小一個島,就有著如此豐富多元的資源,因此,推動在地景點精緻化、加強宣傳文化藝術多樣性勢在必行,陳濟民也對推廣臺灣的在地文化充滿信心,「人潮一多,就容易遮住好山好水,無法看清景點的全貌,人潮走了,反而更容易發現臺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