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她們半年後就分手了,而且是在剛進入社會、幾乎沒有存款的狀況下,寧願縮衣節食賠掉房租壓金,也要跟彼此徹底斷捨離的決絕。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沒有共通話題
當兩個人的生活環境類似時,共通話題是天然存在的,可能有共同的選修課程、常吃校門口左邊那家便當⋯⋯等等,即使興趣不同,總還是能找到閒聊的話題,但是當兩個人倏地進入不同的領域,突然間能聊的話題就變少了,有時你想跟對方抱怨一下新工作和同事,明明只是很簡單的情緒分享,但你會發現對方似乎聽不懂,因為他不了解你的工作內容,也不了解你的同事,根本不知道這件事為什麼讓你這麼生氣。
想讓他聽懂,你還得先來個背景介紹加職業說明,沒有比這更掃興的事,更何況兩個人都累,有時你懶的說、有時他懶得聽,很快的,兩個人就沒了共同的話題,也沒了跟彼此聊天交流的興致。
二.沒有力氣經營
畢竟有好幾年的感情,以前的甜蜜還歷歷在目,當兩個人都意識到彼此間感情變淡了的時候,只要還想繼續下去,都會努力挽回,比如制定一些規矩如「每周至少一起出去吃一頓飯」或是「周末一定要有一天一起出門」等等,但是,總有一個人沒空或是想休息、即使勉強出門了也是意興闌珊,於是另一個人就會很生氣,覺得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努力。
三.沒有轉換心態
說起當年那段感情,我同學現在只有一個結論,那就是:「兩個人都沒意識到自己長大了」。
現在她已經結婚也有了小孩,和先生之間的交流,也沒有比當年和男友同居的那段時間多,但她卻說,這就是正常的成人狀態。成人是有很多責任的,得對工作負責、得回應家人長輩的期待、還有自己的各種人生規劃等等,這不表示我們就不重視感情了,只是我們表達重視的方法,和進入社會前完全不一樣。比如說,她先生會和她討論年假怎麼休、誰的特休還剩幾天等等,口氣不一定很好、休假也不見得有什麼振奮人心的大活動,但是,在比較大的事件裡,會和另一個人互相商量,把對方放在自己的人生計劃裡,其實就是把對方放在心上最好的證明。
很多人說畢業季等於分手季,但其實,只是在少年和成人間的角色轉換中,總有一個人先一步、而另一個人慢一步,就像小時候表達傷心的方式就是哇哇大哭,但長大後傷心時反而哭不出來一樣,當我們覺得感情變了的時候,或許該冷靜下來想想,到底變的是感情本身,還是表達感情的方式,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