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闖新加坡,擁抱世界級夢想

那年我 24 歲,在台北市的廣告公司當 AE(業務),領著 22K,過著標準的「迷惘生活」、對未來無期待指數、對當下只靠小確幸麻痺。驚人的是,當我發現身邊朋友皆如此,自己並非個案時,才認知到更可怕的事實:這些在我身上的標準,是我們這一整個世代的標配。
By 艾兒莎 2019/02/14 00:00:00


那個 22K 的工作做了一年多,從「不相信自己會是這樣的受害族群」,到後來慢慢習慣,這中間的轉折,其實就在,對未來的自己有沒有期許與想法。

25 歲那年,我因緣際會選擇了離開台灣,到新加坡工作。後來出版了兩本書,並成為了新加坡公司指派的 CEO,現在擁有自己的事業外,更擁有世界最強大的武器:選擇的自由與做夢的力氣。

這中間最大的轉折,表面上看似是出國闖蕩,實際上是讓我打掉重練,忠於自己的弱勢,看清職場的本質。所以很多人問我,是不是去了新加坡才改變我的困境,我覺得是又不是。應該是出國這件事,讓我的困境更加嚴重,但根本上,並不是到了新加坡,打敗困境後,就會成功。所以,我們都不該過度美化哪個國家或是出走這件事。

來到新加坡後,我才發現,這裡的年輕人,跟台灣不一樣。台灣十個年輕人,至少有七、八個人有大學大專文憑,而星國的年輕人則是因為經濟壓力與菁英制度,不適合也不確定自己是否想要深造,索性就不念書,先入職場磨練了,這讓他們大概十個人中,只會有五個人有大學文憑。這也是為什麼星國的產學脫節問題沒那麼嚴重,年輕人多數也有養活自己的能力,在困窘的經濟環境下,他們反而保留了餵飽自己與未來的希望,更別說因為累積多年的工作經驗,產生個人經濟狀況增長的變化了。

看到那樣大不同的現象,我第一次驚覺,從小不努力了解自己、理解並忠於自己需求,是一個多麽嚴重的錯誤。跟著社會中設定的框架與制式的思考,最後走到 22K 時,也沒有人會幫我負起責任。
 


▲艾兒莎(左)


在新加坡的工作過程中,我屢次受挫,學了四年的英文,會考試卻不太能用於實質溝通,但在不馬上改變的狀況下,我就會連工作也沒有了,何談升遷。在台灣領著低薪時,回到家還能吃媽媽煮的飯、住家裡,跟我不熟且話不
投機的人,我理都不想理,並沒有強烈危機意識 ; 反觀在新加坡,我太擔心會突然沒有工作就沒有錢,可能連飽餐一頓、住的地方都沒有了,所以別人在玩樂時,我趕快找時間看書、學英文、啟動各種社交本能希望能找到人脈幫忙。

最後,順勢達成期望目標,一切也就是時機與運氣罷了。

因此,我強烈建議想要逃離低薪與窮忙困境的年輕人,必須立刻開始釐清自己的問題與能耐,誠實面對,並且往高幅度薪資或價值成長的工作或產業為選擇目標,不管那個目標是否在國外,都要勇敢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