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遇到過嗎?
公司尾牙,今年輪到祕書室主辦。
最近公司事情特別多,大家忙不過來,於是把這件對公司較不重要的事情,交給剛轉正的小齊。為了知道前幾年尾牙怎麼處理,小齊跟過去年度負責的部門,要之前舉辦尾牙的資料。
公共事務部有兩位員工請產假,其他人要分攤更多的業務,每個人壓力都不小。主任阿田是個急性子,外帶大嗓門,前一刻看到小齊請求拿他們前兩年主辦尾牙資料的郵件,下一刻又忙忘了。
小齊要不到,跑到公共事務部,碰上正要去見客戶的阿田,他就上前要資料,阿田急著要出去,不想跟小齊多說,小齊也心急,攔住阿田要他給個期限。這可讓阿田惱火了,對小齊說:「尾牙難道比我去談公事重要嗎?」接連把他訓斥一頓。
其他部門的人聽見這消息,大多都站在阿田這邊,因為小齊雖然熱心,但他要資料的態度,好像其他人都欠他似的。小齊沒有惡意,但他的態度讓他在公司越來越被孤立。
對事情的認知因人而異
事情有輕重緩急,我們按照內心的安排,把事情一一完成,這是最基本的行事之道。但是每個人站在不同角度,你心中最重要的事,可能在別人眼中卻可能是最不重要的。
人與人之間很多的誤會,就在這裡產生,因為角度和想法的不同,跟著作法與態度也不同。但當彼此之間沒有展開溝通,就用自己主觀的想法去辦事,那麼就可能和另一個人發生摩擦。
對此,德克薩斯大學奥斯汀分校的史旺(Bill Swann)博士表示,人們的自我認知帶有某種盲目性,連帶盲目的設想他人的看法,並且以此為真。
進一步說,人有一種「自證」(self-verification)的傾向,比方當我們一件事情沒做好,自我評價「我真笨」,那麼我們可能會繼續用各種笨的行為,來證明自己對自己的看法。
在前面的故事中,小齊認為尾牙很重要,但他自認為重要,別人卻不認為重要。因此他越是積極努力,就越會增強尾牙在他心中的重要性,那麼做不好可能帶來的失望與挫折感,也會連帶增強。這些感受,推動小齊和其他人對尾牙的認知差異越來越大。

溝通是一場馬拉松
許多溝通上的誤會,其實都跟溝通無關,因為誤會產生的原因就在於「雙方根本不是在溝通」。比如在家庭中,有些父母覺得自己經常跟孩子溝通,但從孩子的角度,父母從來沒有接納他們的意見,他們不覺得跟父母有什麼溝通,只是被動接受命令。
真正的溝通,有幾項特徵,如果你真的想要跟其他人溝通起來,避免雙方產生誤會,可以試著確認是否做到以下幾點:
只有表達,那是命令,或是告知。當我們表達了我們的想法,接下來要給予對方足夠的空間表達,並對對方表達的內容好好理解。
溝通展開之初,不要急著落實溝通的內容。尤其還沒溝通好,先做往往容易做錯。比如室內裝潢,施工團隊肯定等到和業主之間達成完全的共識,簽約後才施工,否則貿然施工,萬一跟業主要的不一樣,徒增損失。
溝通不是短暫的,也不是一時的。溝通隨著互動的過程持續,雙方也隨著溝通的過程彼此調整,就像婚姻中的伴侶,在人生不同階段,彼此調整出對雙方最好的相處模式。
溝通表達得好不好,會連帶影響到每個人學習或工作效率,以及心情和情緒,因此,表達是短跑,溝通是馬拉松,須要每個人花時間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