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還俗到直播,羅卓仁謙用科技讓你更了解佛學奧妙

有別於佛學家給人的印象,羅卓仁謙思緒清晰有條理,說話一針見血,出生於虔誠的漢傳佛教家庭,從小熟讀四書五經、佛教經典與莎士比亞,11 歲在家人半推半就下出家,13 歲那年,向媽媽立下宣言─「如果妳希望我一輩子出家,那我要去印度!」從此,遠赴印度專業學院留學學習藏傳佛教,成為噶舉派佛學院史上最年少且唯一的華人教學成員,對藏、漢傳佛教交流具有深刻影響力。
By 加分誌 2019/05/10 11:00:00


據羅卓仁謙所言,藏傳佛教為人稱頌的是「活著的佛法」,直到現今,仍然有許多人投身研究,持續有學術見解被提出。回首當初,自己學習藏語的時候,以嶄新、陌生語言研習佛法知識,無疑對瞭解佛法有巨大的幫助,在學院擔任翻譯的過程中,大量以不同語系,認識同時詮釋佛學,為日後推廣種下重要基礎。同時,在辯經場上,必須依照經典短時間內做出判斷,有助於自我批判與自我認識,也因為認識自我,他深刻明白團體生活不適合自己,因此選擇了一條特別艱辛的路─還俗。

從還俗到直播,一條不寂寞的佛學路即使退出僧侶生涯,羅卓仁謙始終不減對推廣佛學的熱忱,為了顧及個人隱私,他選擇在臉書上開設粉絲專頁,在上頭發表個人見解,經過幾次精彩的論戰與直播,吸引大批民眾關注,為此,羅卓仁謙再三強調,社群始終只是工具,核心價值仍是溝通,他聆聽市場的回應,致力推廣佛學,過程中,迎合他人相對簡單,卻容易失去熱情,因此他格外堅持自己的價值。甚至,當他看到粉絲專頁上,大量的退讚和大量的粉絲加入時格外欣喜,認為這是好的過程,在反覆試驗中,成功吸引真心想要認識佛學的群眾。

目前經營三個品牌,希望呈現知識的力量,建立可信的概念,循序漸進的引領民眾認識佛學,有普及大眾的基礎入門,也有高端藏傳佛教研究,面對市場需求,提供階梯性的設計,有助於呈現佛學不同樣貌。羅卓仁謙謙遜的認為,自己不過是擔任幫他人戴上眼鏡的角色,戴上眼鏡後,更清晰的瞭解佛學,同時建立起團體自信感。他表示自己是一個不戀棧的人,面對外界保守的抨擊聲浪,他淡然的說,假使別人可以做到我可以做的事,我願意退出,頗有捨我其誰的氣勢。


 

良好商業模式=社會資源交換

歷經罕見的求學過程,一半以上的人生幾乎投身於宗教研究,建立扎實的佛學基礎與推廣模式,羅卓仁謙的歷程,無疑帶給人許多省思,讓人格外好奇其獨特價值觀的養成,首先,他認為,現今台灣的成長過程中,沒有鼓勵孩子們認識自己,唯有先找到自己,才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真正感同身受。第二,必須真心希望對方了解自己要說什麼,將自己的使命感,建立在真誠之上。第三,訂下明確的人生目標,建立起穩定的商業模式,在羅卓仁謙觀念之中,商業模式其實就是資源交換,我能夠提供社會什麼樣的資源,同時社會要怎麼支持自身,如果沒有經過謹慎思考,沒有人關注時心就容易浮,再來,必須思考自己的理念是否有獨特的價值,才能勇於爭取大家的支持與認同。

羅卓仁謙以自身為例,目前階段性目標是企盼當人們接觸自身理念的朋友們,往後遇到難解的佛學問題時,具有分析資訊的能力,能夠引經據典、分辨是非,他也感慨的說,希望在自己死之前,能夠讓大眾對佛學有根本上的改觀。訪談的尾聲,羅卓仁謙再次鼓勵年輕朋友們,永遠不要擔心趕不上熱潮,真正的認識自我,相信假使自己真的是顆夜明珠,無論走到哪裡都會閃耀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