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高材生回台種有機蔬菜,陳韋宇貫徹「無即是好」精神

過去在英國牛津攻讀奈米、能源等電子材料學的陳韋宇,是名年輕的七年級生。意識環境保育的重要性,再加上過去家族長輩在淡水區屯山里的山區種茶,對於故鄉的土地有很深的感情,因此,希望能回到台灣,用對環境友善的方式,利用淡水地區的天然環境種植歐洲萵苣等蔬菜,讓更多人品嘗到食材本身的美味。
By 加分誌 2017/03/01 16:00:00


發揚台灣農產品的價值

過去在英國牛津求學的陳韋宇,讀的是能源材料科,能源出自自然環境,因此,他很早就意識到環境保育的重要性,更希望能用環境友善的方式,守護家鄉故土。「家族長輩過去是茶農,所以對於農業、耕作、台灣茶,我們都有很深的情感。」他笑著說。

「就讀牛津時,偶然品嚐到歐洲主廚製作的美味料理,當時了解到真正美味的食材毋須多加烹飪。找到優良的食材、以料理的手法帶出它原始的美味,才是主廚們致力追求的。因此,他們對於產出優良食材的農業、和自己每天吃進去的食材,也有著相當程度的重視。」陳韋宇說。他認為台灣有發展農業的潛力,回國後,除了矢志以有機的方式,種出自己也喜愛的美味蔬菜以外,更堅持就像賓士的品牌精神 ─ Das Beste oder Nichts(The Best or Nothing) !

回到家鄉、挽起袖子當農夫,陳韋宇也堅持當位有型的農夫。「台灣 人對農業、農夫的刻板印象,好像就 該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那樣,很辛苦、很狼狽,其實國外的農夫才不是這樣。」他笑著說,而這似乎也反映出台灣社會對農業和農產品定義的價值,對此,陳韋宇有很深的 感受。「台灣是被北回歸線經過的國家,在發展農業上,先天擁有非常好的地理環境。像台灣產的茶葉─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品質絕不輸給海外的其他國家;台灣產的茭白筍,口味優於荷蘭產的白蘆筍。希 望能讓更多人了解,這些出自台灣的美味與價值。」
 


 

一切自己來 堅持「The best or nothing!」

萬事起頭難,過去沒有專業經驗 的他,種植的技術完全從自己研讀書籍、報告、網路資料、請教長輩、朋友而來。「種植歐洲蔬菜相關的資料, 溫度、濕度、要澆多少水⋯⋯,英國、 法國、德國、義大利都有,了解這些參數後,再回到國內,測試因應台灣的環境要怎麼調整,測試成功後,就可以量產了。」

陳韋宇聊到「測試」輕描淡寫, 事實上當然也曾遭遇到整批秧苗全毀的過程,但他並不氣餒,堅定自己執行的方式,終於能獲得正確的參數,得以量產成功。
 


 

而問到他為什麼選擇種植歐洲蔬菜,他說:「早期台灣農民的耕作技術,多半靠家傳、或農委會的協助而來。因此,大家種植的作物都差不多, 不脫高麗菜等,市場上常見的蔬菜。一旦產量過剩,就很可能造成『菜賤傷農』的狀況。我希望能運用過去在國外求學的經驗和知識,以有機的方式種植較高單價的歐洲蔬菜,若這樣的方式是可獲利的,其他農民就有另一種發展的可能性可以選擇。」從種植溫室搭建,到進口種子、 培養土、肥料等,陳韋宇全部都自己來。目前他所種植的歐洲蔬菜品項豐富,有紅波士頓萵苣、抱子甘藍、吉康菜、歐洲防風草、瑞士甜菜、義大利櫛瓜⋯⋯等。

「其實,像培養土,使用國內的當然比較簡單,省時、省成本,但我的原則就是『The best or nothing !』,要做就做到最好。當我測試後發現,使用德國進口的培養土,種植出來的作物,口味更優質後,之後我就只用這種培養土;肥料的部分,因應國內有機作物的法規,能使用的肥料有限,但我還在持續尋找更適合的種類。」因為追求完美,陳韋宇坦言,政府對於國內農業的部分法規,其實還有改進的空間,希望未來,在當更多人真正了解台灣農業的潛力和價值後,法規也能跟著改進,讓農民們能獲得更好的作業環境,進而讓更多人願意投身台灣農業。



 


▲陳韋宇親自監督搭建的溫室中,種了滿滿的芝麻葉,全部皆為有機栽培,親手呵護每一株植苗
 

外語能力成為優勢 與外籍主廚直接接單

最初,陳韋宇學成歸國卻種植蔬菜,也曾遭家人反對。「雖然家人認同農業的價值,但終究認為這無法成為穩定收入的來源、無法保障未來的生活品質,也曾希望我能選擇其他的工作。」但當陳韋宇真切的和雙親溝通他對台灣農業的想法以及希望後,最終還是獲得雙親的支持。

現在,種植的作業大多是陳韋宇一個人進行,但是當他出國接洽業務,或接單量大、必須搶時間收成時,雙親也會下 來一起幫忙。然而農務終究不是靠 3 個人就能撐得過來的對比,陳韋宇坦言:「現在國內要找可以幫忙農務的年輕人,真的不好找。而國內法規對於引進外勞也有諸多限制,其實這對於農夫們,也是一項困擾。」
 


 

陳韋宇將成本悉數用在優化作物和研究種植品種上,對於廣宣、行銷則沒有刻意花太多功夫。但在有人品嘗過他種植的蔬菜後,對於品質和口味印象深刻:「從來沒吃過口味這麼濃郁的芝麻葉。」自然「呷好逗相報」。尤其是國內販售歐洲料理的餐廳,若需要歐洲生菜,只能從國外進口。「蔬菜首重新鮮,從摘下來那一刻起,新鮮度和口味就持續變差,但 若只能從國外空運進口,少說也要 3 至 4 天。因此,若國內有可以買得到這些蔬菜的管道,對這些主廚們而言自然是一大福音,與其他菜農相比,我仍然有優勢在。」

而陳韋宇的外語能力,也讓他可以直接和這些主廚們溝通、接單,甚至因應他們的需求做服務上的調整,「例如遇到年節,餐廳的用菜量可能就會大增,我可以在放年假的前一天,將蔬菜親送至餐廳,讓他們可以在用量大時用完,不必先在冰箱中囤積、不損及食材的新鮮美味。」除了服務,他也能和主廚交流,了解產品使用後的評論回饋,或工作相關的知識、人脈等。現在他服務多家歐式料理餐廳,和主廚們都成為很好的朋友。
 


 

用自己的力量 改善國內農業環境

「我服務的歐式料理餐廳,常有許多外籍觀光客。當他們能吃到結合歐洲蔬菜與台灣本土食材的料理、並感到喜愛,他們對台灣以及台灣的農作物就擁有了好印象,有助於海外推廣台灣的農業。」陳韋宇興奮的說。 除了種植歐洲生菜以外,陳韋宇和許多義法餐廳的年輕主廚們,正共同進行一項「摘星計畫」。

「主廚們需要的優良食材我可以提供,在地供給。主廚們還能更進一步結合台灣當地的優秀食材,像關廟鳳梨、旗山香蕉等, 讓料理擁有更多源自台灣的創意、美味和可能性。尤其因應明年知名的 Michelin Guide 將推出台灣版,「摘星計畫」中的料理若能獲選,將有望讓這些發源自台灣的全新料理被全球看見!」

運用自己的力量,陳韋宇正試圖改善台灣農民的工作環境,讓更多人明白台灣農作物的價值。愛台灣、愛故鄉,不只是口號,也能是一場享譽國際的美味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