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他到底在想什麼?」她問我,幾乎是來諮詢的人必問的問題,我很想給答案,但複雜的問題從來就沒有簡單的解。
內心小劇場:「他為什麼已讀不回?」
我們進行了一系列已讀不回的研究,發現 62.9% 的人「被已讀」會猜想對方可能是在忙,真正覺得對方不在乎自己的只有 5.7%。但很弔詭的是,雖然你知道對方在忙,心裡還是「矮油」(糾結的台語),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你被他「制約」(conditioning)了。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制約實驗來理解這個現象,想像一下桌上有兩隻老鼠關在箱子裡,A 老鼠想吃東西的時候只要按按鈕就一定會有食物掉下來;B 老鼠按按鈕之後不一定會有食物掉下來。你覺得哪一隻老鼠會比較拚命地按按鈕?
答案是 B 老鼠,因為越是不確定的情境,就會越讓人焦慮。回到已讀不回的情境。你之所以會這麼在乎他,其實是因為他的「時回、時不回」讓你一直等待。不過,那些「等待」最後會變成「緊張」和「焦慮」,並不會讓你更「愛」對方。
根據 Goldstein (2008) 成癮的研究,如果你對一個東西的「渴望」(Wanting)大於「喜歡」(Liking),那很可能表示你已經「上癮」了。他回覆你可以減輕你心理上的焦慮,但他沒回你就全身不對勁。換言之,對方擅長的「欲擒故縱」真正「擒」到的不是更多的愛,而是更多的焦慮。
那,我該怎麼辦?
不過,我們畢竟無法改變對方。
所以與其懷抱著一開始的問題「他在想什麼?」,不如轉個方向來問自己:「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或是「他真的適合我嗎?」
既然已經知道原因,可以用一些方式,來減少自己的擔心:
1. 找回安全感:這些研究不約而同地發現,如果關係穩定的話,對方沒有回應其實不是很大的問題。
2. 減少自己對手機的依賴:倘若你是單戀或是曖昧,那你可能要接受這樣的關係本來就會有很多不確定存在。這樣的不確定往往會帶來已讀不回的焦慮。所以與其去想為什麼他不回,不如多培養一些其他的嗜好,減少自己的手機成癮。
3. 結束語替代貼圖:既然不確定感是焦慮的源頭,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方式來減少不確定感。例如當我們想要結束話題的時候,不要只是丟一張貼圖,而是交代要暫時離開,才不會讓對方有一種「一直在等待,卻不知道你想要結束話題了沒」的感覺。
當你開始把焦點轉回自己身上,你也把關係的權力一點一滴的拿回來,不再陷入患得患失的迴圈。有一天你會發現,或許一直以來困擾你的,並不是他回不回,而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程威銓(海苔熊)
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生,筆名海苔熊,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和哲學哲學雞蛋糕的老闆朱家安與泛科學前總編陸子鈞有著複雜的三角關係。目前為泛科學、女人迷、姊妹淘、30 雜誌等個多平台的專欄作者,著有「在怦然之後」與「暖傷心」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