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資訊守門人
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不缺資訊,缺的是資訊守門員,青年創業及圓夢網整合政府及民間創業訊息為網站最大特色。去年全新改版,設立找資金、創業能力診斷、創業懶人包、社會企業專區等八大主題,利用情境式引導提供青年創作者踏入創業領域所需的訊息。
現在的青年創業及圓夢網每月有 20 萬流量,較改版前成長四倍,透過網路與青少年更易拉近距離,訪客年齡層以 18-44 歲為主,約佔九成。網站上各類主題區塊,以「找資金」點閱最高,介紹產業趨勢、青年創業及啟動金貸款、經濟部 SBIR 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補助的「創業懶人包」以及收集創業成功案例的「青年創業個案」也深獲好評。
青年創業及圓夢網其實是行政院「青年創業專案」的網路分身,涵括13 部會與縣市政府各類創業資源,如資金、政策計畫、育成中心等,同時收錄民間創業資源,像是共同工作空間或是活動課程,以往創業者要去不同網站才能搜集完整資料的困擾解決了。青年創業及圓夢網可一次瀏覽申請資金所需的各種表單,「下載專區」彙整資金申請表、相關法規,針對臺在創業的外國人士,也推出英文版網頁。
為與青年創業者有更多互動、即時回應創業者疑惑,網站「創業諮詢」功能,廣邀各領域專家擔任創業顧問,只要填寫申請資料,就會有工作人員協助安排時間進行一對一免費諮詢。「業師諮詢」每週安排不同顧問駐點,將會計稅務、理財法律、品牌行銷、政府創業資源等資訊以 google 日曆條列,方便創業家電話預約諮詢。如果瀏覽網站時發現問題,右下方線上客服對話也可即時回應。

增加創業成功機率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葉雲龍認為創業模式有很多種,成功機率最高的青年創業家,一般都先累積一定經驗,且能掌握產業趨勢的人;完全沒有相關經驗直接創業的年輕人,等於從 0 到 1,失敗率最高,如果家中沒有資金支持,很難撐得下去。葉雲龍發現,如果先累積一些工作經驗或是先在家族企業從基層開始磨練,猶如自 1 至 2,已有一定經濟與產業認知基礎,成功率較高。「一般來說,創業失敗一二次是正常的,若能先工作,不但培養實力,也有機會在職場中遇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最容易一舉創業成功。」
各種創業問題中,最常見的當「融資貸款」莫屬。葉雲龍指出,青年創業及圓夢網上有豐富的資金籌措方案,針對創業籌備中、中小企業、創新研發缺資金等不同族群解決方式,「傳統向銀行貸款不再是籌資金的主要方式,時下最受矚目的群眾募資平臺依回報方式分為捐贈、債權與股權三種,股權式募資平臺可讓新創公司直接募得資金,投資者都是股東,化解新創團隊還款資金壓力,對創業家幫助頗大。103 年金管會籌設創櫃板,由櫃買中心營運,只要你的創意經過金管會審查,也有機會在創櫃板獲得資金挹注。」
解決了資金來源,仍會遇到財會稅務、人力資源、經營管理等相關問題,可見創業過程需輔導資源加入。葉雲龍建議,青年創業不只要自己擁有技術,積極尋找經營管理或業務行銷人才也很重要,鼓勵青年創業家走出去多參與創業活動,才有機會連結各領域資源,發現未來革命同伴。此外,中小企業處開辦免費創業課程,除了實體課,也有中小企業網路大學的網路課程,創業中遇到困難,全臺超過 100 位專業顧問提供免費諮詢,可撥 0800-589-168 免費創業諮詢專線,針對中小企業主,也有創業圓夢計畫提供深度訪視輔導,青年創業家可多加利用。
401.jpg)
找出藍海策略
由於中小企業處近年配合政府政策方向,輔導新創企業,除了文創產業,以科技創新及高附加價值產業為輔導重點,並關注在地產業發展。
現有創業模式中,以餐飲、文創為主,創新科技與觀光旅遊也逐漸有個案投入。葉雲龍說:「科技類別創業近年有增加的趨勢,目前佔創業個案近四成。」他說,近年有相當多應用科技發酵,例如 App 創業、3D 列印、VR 虛擬實境、行動支付等,如果青年在創業前,多關心未來創業走向一定有正面幫助。此外,葉雲龍建議青年創業家要活用網路科技,就算創業類型屬文創產業,同樣可以將藝文跟科技結合,利用網路行銷或以科技表現產品特色,例如用網路收集使用者意見、在網路上以吸引人目光的視覺呈現行銷產品。
創業要素之一,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藍海,「萊恩影像整合工作室」創造新人穿婚紗在空中漂浮的製作技術,在競爭激烈的婚攝領域嶄露頭角,搶下藍海市場。萊恩影像整合工作室靠著行銷手法與品牌管理,將作品集上傳至 youtube 宣傳,並在拍攝技巧與後製技術讓自己的產品與他人有差異,不但如此,他們的價格透明化且提供升級服務,建立產品價值贏得客戶信任感。
來自竹山,創立「唯進食品」的蔡銘祐,結合在地資源與品牌行銷專長,成功打造森林麵食品牌,以新鮮現作的手工日晒山蕃薯麵條,傳達對竹山的濃厚感情,並以50 年老店招牌為主題行銷,透過網路通路銷售,也規劃觀光工廠帶動地方發展,為家傳四代的傳統製麵廠創造新的出路,成為青年返鄉創業的成功代表。

投入舊城區活化,串聯社區在地團體,推動舊城再生的「好伴」,則是政策推動在地產業發展的典範。好伴創辦共同工作空間,讓自雇者、新創事業者可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工作者交流,並提供哲學星期五公民論壇、獨立影展、午餐共食、料理實驗室等,藉由互相分享經驗、專長,促進人與人之間感情增進。坐落臺中舊城區,好伴也積極彰顯舊城獨有的歷史文化,綠川市集帶動人們走進巷弄賞藝文、人們可在綠川旁逛市集,重新喚起人們在舊城生活的共同記憶。
另一個推廣在地文化,發展社群創新的範例當屬何培鈞的小鎮文創。隨著人口外移與產業沒落,早年經濟發展、富有文化風情的城鄉榮景不在,何培鈞以復興竹山文化為目標,先修復百年三合院傳統廢墟轉化為深具在地歷史人文價值的民宿,以經營民宿的方式呈現古蹟風情。為讓客人有嶄新體驗,民宿的燈飾、點心、床單、器皿都在竹山在地研發生產,賦予在地經驗與文化連結,旅客體驗完還可購買新產品回家。
小鎮文創也讓觀光客搖身一變成為社會學家,他租下兩棟透天厝提供各地青年以專長換宿,促進跨界合作交流,未來希望吸引青年返鄉創業提案,讓小鎮的文化得以永續流傳。在此專案中,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青創基地文創行銷業師協助小鎮文化群聚廠商,強化商業運作,也邀請專家訪談、業師指導,協助增資需求、財務報表健檢,並拍攝人物誌影片,增加媒體曝光度。

積極推動社會企業
有鑑於社會企業的成長需求,青年創業及圓夢網特別設立「社會企業專區」,提供社企地圖、活動快訊、社企介紹、社企聚落等資訊,並與社團法人臺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合作,藉由建立社會企業登錄平臺,促使社會企業發展資訊透明,完善社會企業生態,104 年共 60 家社企型公司完成登錄,並辦裡 8 場企業社會責任資金媒合會,促成大企業採購社企產品或資金投資。成功案例包括國泰金控向專門販售社企產品的「社企一起幫」購買中秋禮盒,員工教育訓練與幫助視障同胞的「黑暗對話」合作。
除了舉辦以上活動,辦理社會企業小聚,串連社會企業家、投資者、學校、育成中心和有意投入社會的在地社群,促進社會企業與其他民間網絡連結,並積極增進社會大眾參與。設立社會企業免費諮詢專線 0800-818-658,建制社會企業輔導流程與機制,並提供公司營運、財務、行銷等業師輔導,藉以健全公司型社企的營運體質,104 年共輔導 45 家社會企業。
「我的開心農場」為企業支持青農生產友善之環境平臺,透過平臺服務,希望提供企業與農夫之間契作認養媒合,讓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同時能夠支持臺灣青年農夫回鄉。藉由企業的契作認養或團購,青農能將農品自產地直送,消費者了解食物的來源,提升食品安全也增加對產品的信任,進而產生忠誠度;農民也省去中盤商的剝削,獲得合理的報酬,能夠安心無毒生產,對環境友善耕作並提高作物品質。在這案例中,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協助我的開心農場進駐社企共同聚落,幫忙與大企業資源媒合,並取得資金補助,我的開心農場成為第一個申請國發天使基金及取得服務業創新研發計畫(SIIR)的社會企業。

青創基地提供實體服務
為了提高青年創業執行率,行政院於 104 年將金華官邸空間釋出,打造青創基地為臺灣第一處青年創業一站式服務據點,並以「網實整合」概念導入 O2O 服務模式,透過青年創業及圓夢網、電話或E-mail 等方式,提供民眾於線上預約諮詢,再由基地於線下進行實體服務,提供「家醫式」創業諮詢,並舉辦各類創業活動及課程。青創基地另也串聯民間創業社群的活力與能量,強化政府與青年創業的溝通與資源引薦,作為創業家、政府與民間創業社群交流的實體據點。
自 104 年 6 月試營運,至今年 4 月底,已諮詢近 550 個創業團隊、服務創業家 1 千人次以上,並針對有潛力之創業團隊進行個案輔導,協助商機及早期資金之媒合,並已有多個創業團隊陸續取得政府創業資金補助,或獲得媒體報導。329 青年節舉辦首次臺灣創業生態圈串聯展,串聯全臺北、中、南、東創業社群與育成中心,並匯整全臺百家以上創業服務機構,揭露臺灣創業生態圈地圖,政府與民間充份合作。

你適合創業嗎?
許多青年創業家對於自己是否適合創業充滿不確定感,青年創業及圓夢網的「能力診斷」區,從「創業家適性量表」與「創業職能量表」替青年創業家全面剖析,其中,「創業職能量表」針對創業所需「商業模式」、「數位應用」、「資金財務」、「業務銷售」、「人資管理」、「營運管理」、「風險管理」及「行銷管理」八項能力,協助受測者了解現階段所需要補足之創業能力,並推薦本處中小企業網路大學校免費學習課程,青年朋友可從中了解自己是否具備創業家特質以及需要加強之處。
什麼樣的人適合創業?葉雲龍表示,創業最核心要素有三項,自我心態、溝通能力和業務能力。創業過程好似一面鏡子,從中了解最真的自己,過程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如果心態沒有適時調整,往往在面對自我這一關就輸了。此外,無論是單領域或複數領域創業,創業涉及層面相當廣,溝通表達能力相當重要,對外部溝通,如投資人、政府、顧客與合作廠商等,內部溝通尤其關鍵,必須在共同創辦人、員工和家庭等協調並取得平衡。
「創業就是要獲利,如果沒有營收,創業等於徒勞無功。」葉雲龍篤定地說。無論商品多麼優質,若缺少行銷業務推廣,產品沒有送到對的人手上,公司很難繼續生存。因此,他建議創業家要培養行銷宣傳能力,或至少找到具有業務長才的創業夥伴,才能將商品以最好的方式呈現,並懂得觀察市場反應與隨時調整,第一時間修正潛在問題。多數成功創業者都有複數特質,因此,很難認定創業成功需要什麼條件,青年創業家所能做的就是確定創業目標,並不斷從過程中修正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