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她海外旅居近 20 年,卻對台灣念念不忘?

她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精通中、英、西班牙及加泰羅尼亞語;她畢業於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及英國里茲大學,之後獲得獎學金至北京大學及台灣文化大學學習中文,並至馬來西亞、緬甸、英國工作;她擁有豐富的學經歷,旅居海外近二十年,現在在台灣落腳,積極用中文推動英語教育,促成語言學習、國際教育推廣及文化交流。她是蘇小真 Susana Galván,現任英國文化在台協會處長暨東北亞區教育總監,一位有想法且勇於行動的國際文化人。
By 加分誌 2015/12/02 10:30:00


蘇小真在 1995 年經朋友推薦來台觀光,愛上台灣文化與小島風情,並從 1997 年起,在英國文化協會擔任教育顧問,在網路尚未發達時,替苦無留學管道的台灣學生,提供到英國唸書、找學校、辦簽證及相關諮詢服務。沒想到一待就是九年,台灣猶如她的第二家鄉。爾後,她曾旅居馬來西亞、緬甸、英國等地,繞了海外一大圈,今年四月再度回到她熱愛的台灣。

英國文化協會是文化交流的機構,提供諮詢、教育、藝術、英文提昇、社群發展等服務,而任職英國文化在台協會處長暨東北亞教育總監的蘇小真,工作非常繁忙。她負責英國教育文化的推廣及促進國際合作,自擬定策略、控管預算至舉辦英國教育展、提供國內遊留學代辦最新資訊、舉辦英國校友在台座談等都是她的工作項目。蘇小真利用自身豐富的跨國工作背景,積極促進台灣與英國在藝術、科學、教育等各方交流,替台灣注入英國經驗。
 


 

促進台英跨國合作,將台灣人才推上國際舞台

去年文化部開始辦理愛丁堡藝穗節台灣季計劃,選出表演團體至愛丁堡演出,蘇小真也參與此專案。入選團隊蒂摩爾古薪舞集、偶偶偶劇團、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三個團體,加上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推薦之 TAI 身體劇場,共四組團隊遠赴愛丁堡表演,向英國及世界介紹台灣多元文化樣貌。

2016 年為莎士比亞逝世 400 週年,英國文化協會特別舉辦前所未有的「永恆莎翁」活動,這是英國繼倫敦奧運後,再度掀起全球注目的國際型展演。蘇小真代表英國文化協會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共同促成《莎士比亞在台灣》特展,超過十多件兩百年以上的古蹟來台,例如莎士比亞半身雕像、十八世紀法文翻譯本等,同時邀請台灣劇團出借曾演出的莎劇戲服,舉辦講座、電影欣賞等,藉由莎士比亞這名字,讓台灣與英國的藝術交流更緊密。
 


 

協助台灣下一代用閱讀紮根

除了致力將台灣推上國際及執行各式跨國專案合作,回歸源頭,要提昇整體民眾文化藝術高度,還是得從教育紮根。Kids Read(英語閱讀專案)已在中東及北非推動四年,台灣於去年正式加入。此專案與匯豐銀行合作,以鼓勵公立小學兒童在家享受閱讀樂趣為宗旨,培養兒童英語語言能力及閱讀技巧。書籍皆來自英國,選書重點以能符合台灣文化價值觀為主,同時辦理教師研習工作坊,提昇老師授課技巧,並舉辦英文繪本創作比賽、說故事比賽等,實施結果讓學生對英語學習意願變得強烈。
 


 

推動國際專案不遺餘力

蘇小真也積極推動各類型國際專案,由國家實驗研究院與英國文化協會聯合主辦的「2015 抗震盃-地震工程模型製作國際競賽」,自 2001 年起,迄今已歷經14 年。國內外參賽學生總數超過 5,500 人,曾參賽過的國家地區包含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紐西蘭、澳洲、菲律賓等。今年包含 30 支國外隊伍,總參賽人數將近 470 人。另再度邀請到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任 Dr. AdamCrewe 來台指導與交流,讓活動熱鬧不少。

此外, 她也推動 FameLab:Communicating Science,自 2005 年舉辦至今,全球已有 25 個國家參與,此活動尚未在台灣推出,但在國際間推動成效良好。
 


 

有感於科學、科技、建築、數學與醫療這些主題與民眾息息相關,但題材較生硬,不容易被接受討論。因此,FameLab 將科學帶入生活,以競賽模式引起民眾共鳴。參賽者必須在三分鐘內,用獨特有趣的方式解釋他擅長的領域,解說要好玩、有趣,令二歲小孩都能懂,讓大人感到驚喜萬分,藉機把科學帶入人民生活。

近年來,社會企業在全球蔚為風潮,這是利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例如為弱勢族群發聲、提供邊緣族群就業機會,或提供具有社會責任的服務等,模糊社會與企業的界限,甚至影響國家政策。蘇小真長期推動國際專案,對社會企業在台灣的觀察為何?她表示:「我看到台灣現正致力提倡社會企業,積極地從政策面加以推動,而社會企業在英國已發展至一定規模,我常思考英國文化協會該扮演什麼角色,如何把英國經驗帶到台灣來,讓企業得以永續經營且獲利。」

她帶著熱情的語氣繼續往下說:「英國文化協會及英國企業已在全球許多國家成功促成社會企業推動。我想,邀請英國專家到台灣演講、舉辦研討會都是不錯的方式,向台灣介紹如何籌措資金、尋求資源,將社會企業運作的有效模式帶到這塊土地。」語畢,蘇小真補充她對台灣的觀察,她認為台灣可加強在文化、教育等各類型專案與國外人士合作機會,透過跨國合作創造新視野、增加經驗值,甚至吸引外國人來台工作,這可幫助台灣邁向國際化。
 


 

與翁山蘇姬一起推動緬甸教育改革

蘇小真經常與各界傑出頂尖人物合作,例如加入諾貝爾獎得主哈利克羅托(Harry Kroto)共同會見台灣科學家計劃,鼓勵年輕人學習科學;參與人權律師雪莉布萊爾(CherieBlair)在馬來西亞期間一系列的人權法律演講。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在英國文化協會任職,這讓我有機會可在不同國家工作,學習不同文化。我與政治家、學者、商人、藝術家等形形色色的人共事,他們都很有趣且充滿啟發性。」工作需與各界精英接觸,最難忘的經驗為何?蘇小真回憶道,在緬甸工作的十八個月最讓她難以忘懷。

「在緬甸,我的工作重點不在宣傳教育的重要性,而將重心放在與支持緬甸教育改革的國際組織及贊助單位合作,致力將緬甸轉型成民主法治國家。」蘇小真補充,每個國家發展重點不同,緬甸是軍政府,人民窮困,教育不普及,若要將緬甸變成法治社會,推動教育變得刻不容緩。長年為緬甸人民爭取人權及自由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嘗試改革,但要在非民主法治社會推動教育非常困難,所耗費的心力難以想像。

蘇小真與翁山蘇姬密切合作,由她提供解決方案、規劃預算、協助擬定教育改革階段性計劃,孩童械鬥、種族戰爭、童工等問題在兩人合作下逐漸改善。
 


 

當了母親學會紀律兩個字

除了在工作上表現亮眼,蘇小真也身兼妻子與母親角色。「身為職業婦女,要兼顧工作、家庭與個人生活非常困難。對我個人而言,家庭生活永遠會擺在第一位。」自認非常幸運,嫁給願意配合她海外工作形態的丈夫,蘇小真笑說,老公是位充滿天賦的小提琴家,兩人攜手到世界各地工作,藉機探索世界,樂此不疲。她也不吝分享身為職業婦女,平衡生活的秘訣。

「我是個很嚴格的人,或者說,試著當個高度自我監督的人。我每天提早到辦公室,下午五點半準時離開,這樣我才有時間陪伴家人,與丈夫及五歲的孩子共進晚餐。我保留晚間及週末時間給他們,一起做些好玩的事,盡量按照這節奏過生活,除非有重要會議,才會赴海外出差。」蘇小真繼續補充:「說穿了,就是『紀律』兩個字,當了母親後,讓我學習真正有效率且專注地運用時間。」
 




▲蘇小真兒子
 

家人支持化解思鄉症,海外工作非難題

蘇小真自 1992 年即離開巴塞隆納,自此展開國際工作人生活,她個性喜歡挑戰且很能適應各地環境,擁有先天海外工作優勢;長期於英國文化協會工作,擁有較多資源,讓她工作如魚得水。只是有時難免想念家鄉,幸好,丈夫、孩子全力支持她的選擇。蘇小真還擁有一位熱愛旅行的母親,「只要我到新的國家任職,我的母親就會飛來看我。」另外,善用現代科技與家人保持密切連繫,讓她的心隨時與故鄉親友緊扣在一起。

「當事情停滯不前,這讓我感到有點沮喪。」提到工作上遇到最大難題,蘇小真如是說。「在緬甸工作期間,上網、打電話都是問題,在辦公室外,我連收電子郵件都有困難,常常電話不通或網路太慢,這讓我感到很困擾,覺得自己無法確切掌控工作進度。直到我試著學習適應當地的工作模式,一但嘗試這麼做,感覺就好多了!」
 


 

永不停下腳步的國際文化人

「我聽到有機會可回到台灣工作時,非常開心,立刻申請這項職缺。」回憶旅居各地,台灣仍然讓她非常難忘。「這是一個對我來說很親密的地方,我離開 11 年,是該回來了。」蘇小真形容,今年回到台灣讓她發現很多地方改變,包括英國文化協會推動的項目變得更多了,這讓她感到興奮。

更重要的是,她這次不是一個人,而是帶著丈夫與兒子一同移居台灣,讓他們跟著自己一起在這塊土地生活。蘇小真說:「台灣是一個國際化、開放具包容性的社會,有很多知識、經驗可以跟這個世界分享。」期待自己繼續帶領英國文化協會團隊們,繼續與不同類型的人工作,一起茁壯、成長,達成不可能的任務,在工作上得到成就感,獲得實質成長。同時,蘇小真也期許自己在台灣任務告一段落後,能繼續航程,帶著她永不畏懼未知的心,當個永不停下腳步的國際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