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災民的一份希望
化身全台最大的社會企業
「2021 社會企業」的誕生,必須往前推移到六年前,莫拉克水災後的頭七法會上,因為不忍心看村民們意志消沉,更不忍小林村就此絕跡,蔡松諭上台搶下麥克風向台下大喊:「小林村沒有了,我們再建一個更漂亮的小林村!」那一刻起,他就自願的擔下了再建小林村的工作。
頭七當天成立自救會,隔天召開記者會,拉布條、喊出訴求,蔡松諭就這樣成了小林村災民的領導者,帶著他們一步步重建家園。問他當時哪來這麼大的勇氣?他說,其實就是一股不捨,認為小林村不能就此消失,更是因為蔡松諭的善良,回到村子後的他,早已打從心裡將村民當成自己的責任,就算逃到北極,他都無法將一切棄之不顧,於是在這最絕望的時候,他選擇造一個更大的希望,讓自己跟所有人都有了前進的動力。

從重建自救會到重建發展協會,當災民安置問題暫時告一個段落後,他又要煩惱,就業呢?沒有就業機會,哪裡是能長居久住的家,於是蔡松諭在有限的時間內,先引進手工皂、鳳梨酥、果醬等容易上手的產業,成立「日光‧小林」品牌。看起來暫時緩解了災民的經濟壓力,但在他內心卻有著更大的隱憂,因為入門簡單的產業,相對來說競爭力低,販售的又是不具任何小林特色的產品,這哪裡是一個長久之計呢?
於是在莫拉克水災三週年後,蔡松諭心裡盤算著要向鄉親辭別,想不到卻在這時候遇見了上天安排的貴人─簡添旭董事長,簡添旭帶來的老梅膏,正是由來自小林的青梅製作,作為小林村的代表產業再適合不過。只差一步就要放棄的蔡松諭就這麼又留了下來,但因重建會是非營利事業,並不適合長遠發展,在幾經思考之後,蔡松諭以梅子最大產地的台 20、21 線為名,成立了「2021 社會企業」。

老梅經濟圈
再建更美的小林村
帶著對小林村親人的懷念,「2021 社會企業」以台 20、21 線重建區所種植出的無毒青梅為推廣產品,團結山上的農民與山下的村民,共同發展「老梅經濟圈」,除此之外,蔡松諭更期盼結合觀光、文創等元素,開闢出一條新的梅子廊道,吸引外人前來。
「2021 社會企業」向梅農收購青梅,並且在山區建置鹽漬場,將來自日本的釀梅技術教給梅農,鼓勵他們將青梅初步加工製成梅胚,梅農將可獲得比市價高於二到四倍的收購價格,他們甚至和梅農簽立保證收購合約,無論青梅市價如何,都保證兩倍收購,和政府推行的「停採換補助」策略背道而馳,徹底扭轉了青梅賤價的命運。
而這,只是「老梅經濟圈」的第一步。

青梅交由山上梅農進行初級加工,不僅幫助梅農提高收入,也省掉過去因聯外道路經常崩塌,導致梅子無法外銷而放至腐爛的憾事!「老梅經濟圈」的第二步是提供偏鄉村民長期的就業機會;經過鹽漬的梅胚送到山下,交由居民進行二次的糖漬加工,甚至製作成老梅餅、老梅膏等獨創特色產品,不僅提供了就業機會,這些道地從小林村產出,小林人製作的產品,也成了實至名歸的活招牌,為偏鄉帶來觀光人潮。
蔡松諭說,「老梅經濟圈」的未來願景是成立一個結合「農業、觀光、文創」的農場,地點一定會落在青梅的產地,透過觀光,把大家帶進產地,看見產品背後的故事,才具有意義。至於在文創的部分,將與原住民藝術家合作,不僅是社會企業的表現,也希望展出足以代表小林的平埔文化。透過完整的「老梅經濟圈」,蔡松諭其實已經兌現了當年對村民「再建更美小林村」的承諾,更把對自己家鄉的小愛轉成大愛,透過「2021 社會企業」將幫助傳遞得更遠。

性格決定人生方向
社會企業創業種子早已種下
其實「2021 社會企業」,並非蔡松諭首次創業,在莫拉克水災發生前,他早已在台北創立了自己的公司,當時公司也正逐漸趨於穩定,有著法律背景的他,所創立的第一份事業就是法律顧問平台。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法律好像總是高高在上,當事情發生,無從得知如何保障自我權益,請個律師動輒好幾萬,哪裡是所有人能負擔的起的?
因此,蔡松諭當時創立的目的就是希望提供普羅大眾法律服務,其實也算是個法律類的社會企業,仔細想想,他和社會企業的淵源原來早就開始。
在某種層面上來說,蔡松諭也是「不務正業」,法律系畢業怎麼不考個律師就好?追問之下才知道,當年竟是「高分落榜」!
「法律系四年都在玩,國考前半年發狠讀書,總算把法律全部讀通,但卻發現自己根本不想當律師!」蔡松諭笑著說。跟所有年輕人一樣,蔡松諭有著理想,也希望靠自己的努力致富,但若想靠當個律師致富,難免必須跟自己的良心妥協,而他的道德感不容許自己成為那樣的人。雖然不想當律師,卻必須給家裡個交代,才有了當年「高分落榜」的事件,這份道德感,也影響他後來在創業路上,始終和社會企業脫不了干係。
下定決心棄法從商,也決定要創業,但卻沒有任何方向,於是蔡松諭先進了保險業當業務,他認為,有形之物的銷售簡單,無形之物的銷售相對困難許多,當客戶看不見商品,你必須用觀念說服他們。秉著挑戰自我的想法,蔡松諭在業務工作裡學到了行銷技巧,更學到如何彎下腰來,進行「下對上」的溝通,而這些技能在他日後創業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發揮作用,在保險業累積的人脈,更對之後所創立的法律顧問平台有正面影響。
談到創業,蔡松諭說自己當時壓力大到失眠,也曾有資金調度的問題,靠著小額借貸才熬過,他建議想創業的青年們一定要做好準備,有理想很好,但在現實面,人才、產品、資金、行銷四大要素須具備,尤其想走社會企業的人更要做好萬全準備,因為社會企業的營運成本難以降低,若是只憑著一股熱情,容易鎩羽而歸。

幫忙一個月竟成了一輩子事業
蔡松諭本身的創業並未失敗,卻因為莫拉克水災,選擇在自己的事業即將步上軌道之際回到家鄉,他坦言,其實最初也只是想回來幫忙一個月,誰想的到一做就三年,現在還要繼續做下去,看來恐怕要做一輩子了!
因著對家人、家鄉的愛義務回來幫忙,想不到卻意外找到一生的事業,這或許是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安排,也或許是小林村民們在天上看到了他的努力,給予他肯定的回饋吧!從自救會長、重建會長,到「2021 社會企業」執行長,這三個身分看似有著共同的連結,所面臨的挑戰卻各有不同。

蔡松諭說,擔任自救會長的時候,每天都很亢奮,因為總想著要如何面對媒體,如何凝聚大家共同向前衝,這是一個總是在「超越自己體力」的時期。重建會的階段,要做的是長期抗戰的準備,如何讓新的小林村長遠發展,如何幫助許多跟他一樣在災害後回鄉的年輕人,這時候的自己,每天都在努力「超越自己的毅力」。
從一開始單純想幫助村民,團結、凝聚、再建小林,擔任了超越體力、毅力的角色之後,創立了「2021 社會企業」,走到這一步,連蔡松諭自己都沒想到,就已經身任全台最大社會企業的執行長了,而現在的他,每天要做的是「超越自己想像力」的事!當領導的人從村民變成更多員工,當目標從重建家鄉變成幫助更多偏鄉居民,蔡松諭必須考慮、衡量的,已非過去單純憑著體力毅力就足以應付的範圍,因此「2021 社會企業」的成立也廣納了許多前輩先進的意見,吸引更多有著相同理想的人共同投入付出。
青年返鄉工作在近幾年其實小有熱潮,蔡松諭的返鄉雖是意料之外,卻也有所體會,他認為,台北是養成自己能力、靈感、視野的搖籃,但鍛鍊的夠強壯後,回到家鄉創業,其實很適合,因為家鄉競爭相對少,在他看來處處是機會,若是創業內容和家鄉能有所連結,成功機率將更大,但他也提出,最重要的依然是資金充足,以及最好能打造別人難以複製的產品。

妥協下的對抗
追求此時此刻最好的結果
「2021 社會企業」的創業歷程,也就是莫拉克水災發生後的這幾年,蔡松諭其實一直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他凝聚所有人,將意見轉化成能向上爭取的訴求,但這「爭取」可是很靠技巧,有時需要極力爭取、用力衝撞,才能讓人看見;有時卻需要柔軟,懂得在停在對方的底線之前,給對方空間,替人留面子,蔡松諭將這稱之為「妥協下的對抗」。
在自救會、重建會階段,他經常需要代表村民到各政府機構去陳述意見,替大家爭取權益,過程中也曾多次與總統等人會面,他提到,談判技巧是有進有退,用步步進逼的方式刺探對方的底線,到了就該停止,不要「硬要」,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難為,並不是位高權重的人就能為所欲為,這是他在過程中的發現。每次爭取,都只能盡可能地追求一個「現階段」最好的結果,有時結果不盡人意,也只能盡力安撫村民,而這些最好的結果,其實也是蔡松諭總是懂得體諒別人才能獲得的平衡。

對照近年公民運動的興盛,蔡松諭對於關心社會議題表示贊同,但也許在激情之餘,在憤慨之餘,可以有停止線,懂得恰好停在底線的藝術,因為有時候「妥協下的對抗」比不顧一切的衝撞更具力量。
回顧自己的人生,蔡松諭說自己在二十五歲以前幾乎未曾經歷挫折,出社會後開始嚐到苦頭,後來父親過世、小林滅村,更是成為他生命裡最深的傷痛,但也因為硬著頭皮回來帶領村民,許多情況都是臨陣磨槍,他才發現,原來自己有這麼多能力是在過去的挫折經驗中學會。

因為是家中么子,跟哥哥相差十六歲,從小備受疼愛,蔡松諭笑說自己以前根本是人生勝利組,「爸爸的過世是我打擊最大的時候,那時候才知道,原來時間真的不等人,人生更是不完美,殘缺才是常態。」本來在父親過世後蔡松諭就有計畫要返鄉就近照顧家人,誰也沒想到隔年一場天災再度奪走至親,但這些傷痛也像是一條早已安排好的道路,帶著他走到現在。
「我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相信從善念出發去做的一切會有好結果,而且會執著地做到它發生為止。」蔡松諭說。很多事我們其實需要先相信,才會看見,除了道德感以外,相信、善念、執著可以說是他最重要的人格特質,讓他在眾人意志消沉之際,成為那個挺身而出的勇者,帶領大家找到重建家園的綠色寶石。接下來,蔡松諭必定也會繼續用他執著的善念堅持釀淬十年老梅,而「老梅經濟圈」儼然成為台 20、21 線的支柱,「2021 社會企業」的企業故事更將成為代代小林子弟的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