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我的、大家的。URS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都市的開發與進化,隨著在此居住的人們,而有不同的需求與樣貌。經歷時間演變,舊有設施結束階段性任務,空留一身歷史痕跡,卻已不見容於社會。在都市開發進程中,有「軟都市主義」(soft urbanism) 的概念,藉由老舊社區或歷史建物活化,邀請在此居住的市民再次走進這些空間,重新在此互動,交織出城市新與舊的對話。
By 加分誌 2015/05/28 18:00:00


URS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所抱持的即是這樣的「再生」信念。

一個都市的成長該是有機的,有別於粗暴的砍掉重練,URS 著重於將空間注入在地能量,擴展出新的利用價值,也將此處的歷史傳承下去。為了保護這些富含人文社會能量的空間,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於 2010 年開啟了 URS 推動計畫,由官方接手管理空間,吸引民間文創單位進駐,並結合臺北市文化局之「台北文創群聚推動計畫」,依據不同社區在地的發展特色,結合文化創意元素,催生當地居民、民間組織與歷史空間的三向互動。

進一步言,都市再生即是希望透過社會創新,改寫「開發」的定義,整合公家與民間力量,以軟實力活化空間,使 URS 成為”yours”─都市不僅是你的、我的,也是大家共有的!
 

URS155 創作分享圈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155 號
原為迪化街百年雜糧行與中藥材貿易商店,為一棟二進三層樓建築,經民間修復後捐贈給台北市政府。現為希嘉文化有限公司經營,以「烹煮」為核心概念,運用傳統藥草、食材共同創作,同時讓文創工作者透過共享空間激盪創意,營造出創作者與街坊「創作與生活」的地方。
 


 

URS329 稻舍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329 號
位於迪化街一段的 URS329「稻舍」(RICE & SHINE),位於昔日農產雜貨聚集的「社厝街」,由米商「葉晋發股份有限公司」和電影《大稻埕》拍攝團隊「青睞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共同經營。強調在有歷史感的空間中陳列富含故事性的物件,人們在此來去,分享過去,也發展出人與空間新的互動與未來。
 


 

URS23 天母白屋

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七段181 巷23 號
天母白屋為 1950 年代美軍顧問團駐台時的宿舍群之一,迄今已走過半世紀,數量也從 158 棟減少到如今唯一的一棟。建築風格融合美式與日式特色,曾租借給電視台拍攝偶像劇「愛情魔法師」,外牆也是在那時從磚紅色被漆成現在的白色樣貌。天母白屋的產權原屬台銀,經過在地居民多年抗爭交涉,2014 年開始由市府代管 5 年,希望透過建築活化,催生天母地區的再生與發展。
 


 

URS27 華山大草原

林森北路以東至華山公園西側
市民大道二段以南
北平東路以北所圍區域

原為台鐵華山貨運站,1989 年鐵路地下化後荒置,台北市都市更新處於2010 年執行「台北好好看計畫系列二─空地綠美化」計畫時發現此處,即與國有財產署爭取短期經營管理權,期待開闢一處屬於市民生活、藝文展演與都市綠地共同交織的開放場域,並以林森北路27 號的門牌號碼『27』作為再生計畫的精神指標。
 


 

URS27W 城市影像實驗室

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 27 號
位於日治時期太平町主要核心,緊鄰台灣新文化運動的據點,即抗日先烈蔣渭水先生所主持的大安醫院、文化書局與《台灣民報總批發處》。該棟建築原為日據時期大稻埕知名的發記茶行所在,日前由義美聯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經營。作為「城市影像實驗室」,期待透過台北城市影像的蒐集,與創意的影像實驗,讓都市再生的精神以更多創新形式流傳。
 


 

URS27M 郊山友台

台北市士林區凱旋路 27 號
原為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配住眷屬宿舍,台北市都市更新處與自來水事業處簽約進行短期活化利用,以學術、生態資源及歷史脈絡為基礎,結合各類文化底蘊之項目辦理長期工作營基地,並串聯台北市花卉試驗中心等在地資源,作為辦理郊山學討論及相關社區團體互動交流之空間。
 


URS44 大稻埕故事工坊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 44 號
原為傳統零售與住家混合使用之三層樓店屋,修復後所有權人捐贈給台北市政府。現由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經營,以大稻埕歷史街區的傳統資源及產業故事與歷史為主軸,與街區內外、國際間互動,透過各種活動與展覽,努力發掘更多在地故事。
 


URS127 玩藝工場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 127 號
URS127 位居迪化街中段,為一棟三層樓的歷史建築,2010 年至 2013 年由淡江大學建築系進駐管理,將之定位為「設計公店」。自2013 年底,蔚龍藝術正式進駐URS127,並將其命名為「玩藝工場」,將國際藝術導入大稻埕的傳統產業,使空間結合藝術、展覽、講座,發展出老街廓的新美學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