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固民生到國家的生存關鍵 用務實態度奠定治水基礎 專訪經濟部水利署— 賴建信署長

日常生活中,人們總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但當面臨缺水的困境時,才真正意識到水資源對於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本期加分誌訪問到個性務實又充滿學者氣息的賴建信署長,分享他在水利署看見水利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個人的經驗想法。
By 加分誌 2022/04/01 00:00:00


文/ LISA     圖 / 經濟部水利署 提供

學歷
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高階 管理領導力發展課程結業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訪問學者 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

經歷
貝蒙論壇 (Belmont Forum) 專家委員會 (Panel of Experts) 委員
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理事長
社團法人臺灣災害管理學會理事長
國際稻田及水環境工程學會理事長
社團法人台灣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
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
經濟部水利署主任秘書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局長
經濟部水利署工程事務組組長
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主任 工程司
經濟部水利署水源經營組科長
經濟部水利署正工程司
經濟部水利處第四河川局正工程司 兼規劃課長
經濟部水利處第四河川局副工程司
臺灣省第四河川局副工程司
臺灣省第四河川局工程員
臺灣省水利局第四工程處工程員
臺中縣清水鎮公所技士


2021 年春天,全國遭遇百年大旱、經歷缺水之苦,許多地區的農田被迫停耕、居民生活用水受到限制;同年夏天, 夏季降雨雖緩解了缺水困境,同時卻帶來豪雨的淹水災情, 短短數小時之內各地便傳出積水狀況。「水」為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遠大於我們的想像,如何善用水資源也攸關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執掌水資源的重要工作,便是由經濟部水利署在中央負責統籌。

水資源的主掌者 跨領域的挑戰

舉凡與「水」有關的事情,大多都與水利署的管轄、業務執掌範圍有關,賴建信署長點出幾個例子:高鐵、火車會經過的大型河川、海岸或其它可以看到水的水域,另外河川的堤防設施、河川區域的使用、河川保護區等,都屬於水利署的業務管轄範圍。河川雖然會分為中央和地方負責,不過水利署作為中央主管機關,負責統籌更大、更主要的政策方向。一般人或許很難想像水利署的工作與人們生活的關連性,賴署長說:「生活中水如果太多,是水利署要負責解決問題;如果水太少,水利署也要想辦法。」

提到了海岸與河川,我們也詢問在水利署工作是否需要與不同部會或地方政府跨部門合作?「我們在公部門中必然需要跨部會合作,也會經常與私部門的民間團體、甚至向企業溝通,跨部門合作是現代的社會趨勢,現在已經很少只要做好自己份內事情的工作了。」賴署長認為,現在不論在哪個行業,都需要學習跨部門的合作:「雖然我是學水的,但我們現在也要對 IoT(物聯網)、AI 有所了解。在全球化的情況下,台灣也會借鏡其它國家的經驗。」

不過賴署長也說,擁有跨域合作的能力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因此忘記自己的本質和專長,如果自身的 domain know- how(主要經驗能力)不夠堅強,在合作的過程中別人就能感受到一個人的實力是否足夠。至於如何加強自身的專業能力?他認為對正在校園內學習的學生來說,趁著在校期間把自己的學科學到專精,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論人生或建設 基礎是所有事情的根本

因為從基層累積許多現場經驗,身處管理階層時談論的政策和理論才夠實際。關於培養專業能力的方法,賴署長認為打好「基本功」還是最重要的。大學時就讀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為了課業做圖檔調查,要去河川做「粒徑調查」,而老師給了學生們圓鍬和布袋,就帶著學生到深山或河邊做岩石採樣,讓他印象深刻。「一開始很多人會覺得: 我是學水的,為什麼要做這個?將來工作是不是一輩子要做這些事?」

他說,自己高考及格後在基層服務,也是天天要到工地現場測量,常常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看到同學在光鮮亮麗的辦公室上班,或在比較高階的單位工作,難免會覺得羨慕。 「過去在實務現場累積起來的基礎工作經驗越多,就像金字塔的底座越扎實,往上堆疊的時候結構越堅固,當你站得越高,不但看得越遠、也坐得越穩。」賴署長說,如果一畢業就坐在辦公室上班,很可能不知道實務狀況是如何,研擬出來的計劃就會和實際差距非常大。

他更用體育選手的例子強調基本功的重要性,例如許多奧運的金牌選手在比賽中可能花費 10 秒鐘就有很好的表現, 但為了那 10 秒的表現,運動選手花費了數十年、孤獨地練習; 日本知名的職棒選手鈴木一朗也是每天持續練習揮棒,儘管他已經成名、創下好的成績,也沒有放掉最基本的練習。「表象背後的辛勞付出和一點一滴的累積是很重要的,如果基本功不夠厚實,底座就像一根塔狀的針,將來在職場上遇到挑戰、困頓或問題時,容易搖搖欲墜。」賴署長說:「年輕的時候有的是時間,如果虛度了最黃金的時間會很可惜。」

意外考取公職 心態影響一切

談到進入公部門服務的契機,賴署長笑說其實一開始並沒有想這麼多,原本還打算跟大學時期要好的同學們一起出來開公司,不過最後大家選擇從事的職業都不相同。至於會考上高考可以算是意外收穫,由於當時他可以選擇直升研究所,所以在大學畢業、準備念研究所的空檔,他便跟著同學一起去參加國家考試。「其實國家考試的考科有很多是我們在大學中的學科,所以在學校累積足夠的基本功,考試本身並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他說:「其實高考水利工程的錄取率並不高,一年才一、兩個缺額,所以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去參加考試。上榜這件事甚至是和同學一起去恭喜上榜的學長,才知道自己也考上了。」

關於考試,賴署長除了認為基本功很重要,心態也會影響考試的表現。他自己經常以高考的經驗與其他人或學弟妹 分享,不論參加什麼樣的考試、不論考試的錄取名額有多少, 與他人比較就容易喪失信心,所以自己在準備時應該將重點放在自己的表現,是否能夠比平均的水準更高?他說:「假設過往及格分數大約是 50 幾分,只要自己的平均分數有 60 分以上的話,就代表一定會考上,自己在考試時也能因應每一科的表現調整心態。」

態度展現工作熱情 學習是永不止息的路徑

在職場上面對工作,賴署長也認為基本功和態度相當重要,他認為「態度」不只是一個人表現出來的語氣或行為, 而是對事情的熱情。「舉例來說,如果你喜歡一個人、想要追對方,一定會想要做好對方希望你做的事情。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很體貼、會主動做事情,那麼工作也是一樣的,」他說:「進入職場後主動展現對這份工作的熱情,對於被交付的工作應該換個角度思考:主管一定是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信任的人,而不是交給會搞砸的人。自己從這份任務中學到的事情,就會變成自己的能力,而且主管或同仁也無法從你身上拿走。」他認為,進入職場也要善用自己的本質, 加上好的態度去面對工作,才能讓自己的路越走越寬。

賴署長也提到,過往的學習是線性的歷程,人們用學校學到的知識技能做一輩子的工作,然而現在的學習不一定是線性的,有人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跳出去、過一陣子再跳進來,或甚至可能是循環式的。他分享一位美國西斯科公司的專家提到學習的概念,並經常以此提醒同仁:「未來社會中會用到的知識能力,大部份是現在學校所學不到的,學校只是基本,進入社會後還是需要不斷持續學習。」

氣候及環境變遷 水利工作的韌性與堅固

從事水利工作已將近 30 年的賴署長,我們好奇詢問他對於這份工作的想法。他說:「陽光、空氣、水是生命的必備三大要素,人可以一天不吃飯,但無法一天不喝水。」水利建設除了對日常生活來說非常重要,對於產業發展也有極大的影響,例如:台積電等在蓋廠時,為了晶圓製程、洗滌、 溫度控制等因素,水也是必須最先考慮的因素,在產業上有任何重大的投資開發也需要水資源。「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習以為常的事情,很多人認為與生俱來就應該要擁有,但事實上並不是這麼理所當然,背後其實是有很多人努力維持才得以運作的。」

我們也提到去年台灣面臨的百年大旱,確實讓很多人更重視降雨和水資源的議題。賴署長也回答:「其實全世界不只台灣缺水,像美國現在還在抗旱、日本滋賀縣的琵琶湖水位降低,甚至露出 400 年前的古城,因此氣候變遷是無所不在、不挑對象、不限地區的影響。」因應正在改變的氣候狀況, 以及氣候變遷在未來可能帶來的影響,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必須先超前部署、做好萬全準備,如全國 11 座再生水廠、利用風電的海水淡化廠,將用來解決產業需要大量用水的問題。

此外,由於台灣各地區的氣候型態不同,水資源的調度也是現在水利署努力推動的重要方向,賴署長說:「珍珠串計劃」是利用管線、水道將台灣西部走廊重要的水庫串連起來,將來不論北水南調、南水北調、中水南北調,都可以及時因應各地區的狀況。在防災方面,賴署長提到「雨水共生」,若將來遇到短時間的強降雨,應該讓城市或鄉村的調適韌性更高,淹水的時間更短、退水的時間更快,才能快速回復正常的生活機能。

賴署長說,從大禹治水開始就有水利的工作,在水利署工作或許只是做一個小堤防,或是水庫的小工程,我們參與 其中時可能不以為意,但是有一天會發現:這些工作其實對社會是影響很大的,也是在水利署工作所能獲得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