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ANCY 圖/Pexels、Shutterstock
數位性暴力成為性犯罪的新興型態,因為網路的發展,不管是觀看他人的私密影像,或是不幸成為影像被散播的受害人,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根據婦女救援基金會於2021年的統計,300多件的數位性暴力求助案件中,有85%被害人是女性、95%加害人是男性。儘管社會不斷提倡性別平權,女性的身體依然成為交易籌碼,且大多無力反抗。此外,年輕人活躍於網路中,個人資訊更加容易被挖掘,統計中有7成受害者是未滿18歲的年輕人。
數位性暴力百百種,私密影像散布最常見
數位性暴力即「透過網路或數位方式,基於性別之暴力行為」。不管是以網路訊息騷擾、偷拍、散布私密影像,或是以此勒索金錢、甚至性虐待,都算是數位性暴力。
台灣最常見的數位性暴力,是取得他人的性私密影像之後,再向受害者要求金錢甚至更多照片。根據衛生福利部今年1-7月的統計,高達68%受害影像是由不明人士上傳,第二名才是伴侶。顯示數位時代影像流傳快速,難以追蹤。

很多人在關係親密時,拍攝性愛影像作為紀念,卻難保不感情生變、對方一時動了歪念頭、或防不勝防的資料外洩。目前累積的案例中,大多是男方拍攝性愛過程,並將資料存在男方的手機中。要避免憾事發生,最好在一開始就果斷拒絕拍攝。
在衛福部的統計中,有61%的被害者不敢報警處理,沈默地接受犯人的要求,以為可以息事寧人,避免危害擴大。然而你不但無法確保自己的私密影像確實被刪除,還會造成犯人食髓知味,繼續犯案。
當社會檢討受害者,二次心理創傷
根據加拿大的研究,私密影像被散佈的受害者,往往面臨焦慮、憂鬱、自信與自尊銳減,並喪失對他人的信任,其傷害程度並不亞於性侵害。當社會批評遭到性侵害的女性是因為「衣著太暴露」,私密影像被散佈時,輿論也往往認為是受害者願意拍攝影像而有錯在先。社會以道德綁架女性,讓受害者往往需面對更多自責和壓力,覺得是自己「不乾淨」、「不知羞恥」。
若不幸個人的私密影像遭到散佈,切記這一切並不是你的錯,錯的是散佈、觀看的人。他人觀看的並不是真正的你,旁人的指指點點,也不該成為你認定自己價值的標準。面對散布私密影像的「犯罪」行為,也應立即勇敢求援。

勇敢求援,你不孤單
當你懷疑自己遇到數位性暴力事件,在過程中就可多加蒐證。盡可能掌握對方的身份,錄音、錄影、截圖對話紀錄並詳細記錄私密影像網頁的網址、發布者帳號、時間、影像內容等,避免對方刪除資料,再難找回證據。接著可以通報政府、尋求專業團體協助,若確定對方的身份,也可以直接報警。
政府提供的資源如113家庭暴力專線,社工將協助運用《家庭暴力防治法》聲請2年保護令,並要求對方交出影像。衛福部的「關懷e起來」平台則處理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老人、身心障礙者之保護性案件。政府並委託電腦公會組成「私ME」申訴平台,可協助讓私密影像從網路下架。
民間也有許多單位積極提供協助。婦女救援基金會和現代婦女基金會都提供身心關懷和司法服務,台灣展翅協會則致力於減少兒少性剝削、兒少性販運,促進兒少上網安全。2020年數位女力聯盟成立,專為防範一切數位科技形式之性別歧視與暴力。
慾望無罪,但不應該建立在對他人的傷害之上。讓我們拒絕成為觀賞他人私密影像的共犯,並在他人不幸遭遇時,成為堅定支持的力量。
延伸閱讀
《跟蹤騷擾防制法》上路,尾隨、訊息騷擾、送禮物都將入罪
驚世醜聞翻拍成電影,《感謝上帝》揭露教會兒童性侵案
脫單好簡單?使用交友軟體不能不知道的5個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