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殺台灣食品!政治效應下見到的食安問題

台灣一直致力於爭取國際地位的正名,無論是在民生、貿易、觀光、政治各方面皆不遺餘力的展現自我價值,即使有部分爭議,也絲毫不減產品所擁有的優良品質,得以將農產品出口至歐美、日韓、中國及香港。台灣的食品產業蓬勃,農漁業向外輸出的產品更是不在少數,但這份收入因美國參議院院長的到訪稍有下滑,這股「懲罰性」的封殺動作引起了國際間關注,也因為這個查驗的動作,顯示台灣在食安問題上的有所不足。
By 加分誌 2022/11/28 00:00:00

文 \ ERIN      圖 \ photoAC、Shutterstock

裴洛西旋風訪台 牽動台海敏感神經

2022年8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南西‧裴洛西率眾至台灣進行旋風式的參訪行程,來台訪問的美國高級官員裴洛西,是自台美斷交以來第二位於任內參訪的美國眾議院議長,此次的訪問對於台灣意義重大,也因此牽動了中國的敏感神經,從網路社群上的網民圍剿、影視媒體間的大肆報導、共軍軍機的騷擾以及海關貿易的刻意刁難,由內至外顯示對岸對於裴洛西出席的抗議與不滿情緒。這一連串的效應中,中方使用許多方法對台灣進行施壓,其中加工食品、茶葉、石斑魚、蜂蜜的進口,以受檢測後不合格為由禁止輸入中國,造成相關產業損失不小。

中國刻意阻饒  漁業承受巨大壓力

四面環海的台灣有豐沛的漁業產能,不僅能供應內需,更發展出色的養殖技術,在良好氣溫及環境的支援下,可以進行養殖的魚類將近100多種,居於世界之冠,而佔總體漁業貿易出口量約為68萬公頓,其中出口至中國的漁獲量約5,415公噸,價值約新台幣90億元,今年6月中國在石斑魚中檢驗出「隱性結晶紫」的超標,顯示了養殖業用藥的準則需要再深思,另一方面規劃如何開拓台灣本地的石斑魚市場,避免過於仰賴中國市場的需求。

圖片來源:photoAC- Rammy みちばち

食品安全的把關 自立審核機制

台灣農產品一直以來受到眾多國家的青睞,在內需之外,有絕大多數銷往世界各國,除了水果產業,茶葉在世界各國更是知名,處理技術穩定,品質良好,製作成罐裝飲料後依舊不減其香氣及口感,進而出口至許多國家。

  本次茶葉遭受到的禁令,中國自去年4月針對全世界輸入中國的食品企業進行名單註冊,台灣方面已由農委會協助業者進行申請。長年以來台灣蜂蜜頻傳混充「假蜜」的消息,幾次查證曾以「糖漿」混充或添加非台灣本地生產蜂蜜的問題,而本次被查驗的正純食品公司共有7項產品,被中國以「植物糖含量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要求」為由禁止輸入中國市場,而該公司並未做出任何回應,台灣蜂蜜的真實性,需要政府官方協助把關,讓消費者能安心的購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內省產品價值  開拓多方銷路

此次的「封殺」傳言中的品項中茶葉、蜂蜜與石斑魚,以往在台灣有過爭議或中國已能自給自足,如茶葉與蜂蜜,都曾有過不肖業者以他國產品混充,或者內容物不實的疑慮,目前加工食品與茶葉,農委會已於當月協助輔導業者,且透過食藥署與中國建立「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平台,進行辦理註冊手續,使出口作業順利進行,中國及香港一直以來為台灣最大出口對象之一,出口額佔比為總體的3成2至3成5,一次兩次的突然禁止出口,讓業者受到極大的衝擊,在此狀態之下,所幸國際盟友力挺,大量進口台灣農業產品,同時農委會偕同食藥署迅速的提出解決方案,期望政府能藉此機會重新審視食品安全的問題,且協助業者開拓其他銷售管道,正視問題發生,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在銷售購買這些食品前,需要確實了解產地來源,以防吃進過多的有害物質。

延伸閱讀

上山下海找食材,一個愛吃的小女生成台灣在地農產品推手

這個飲料杯可以用租的!輕鬆實踐減少拋棄式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