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崴 圖/unsplash
血腥的日常
悲劇不僅前言的兩起案件而已。事實上,2023年才開始兩個半月,美國已發生超過50起大規模槍擊案,死亡逾百人。層出不窮的槍擊事件,幾乎已成為美國的日常;許多校園已經把槍擊事件列為必備的演習。面對這血腥的日常,呼籲嚴格管制槍枝的聲浪已吶喊多年。2022年6月,在德州發生了18歲高中生持自動步槍闖入小學,造成19名學童及2名教師死亡的慘劇後,美國國會終於通過了近30年來第一條槍枝管制新法。

力有未逮的管制法案
這條罕見由民主、共和兩黨共同支持的管制法案加強了對槍枝購買者的年齡及背景審查,並允許政府沒收潛在危險者的槍枝,不過法案內容經過兩黨妥協讓步,並未達到原先的目標:禁止販售高殺傷力的突擊步槍及高容量彈匣。它仍無法阻止漏網的危險份子取得能造成重大傷亡的強大火力-從法案通過後毫無改善的案發率即可知曉。
另一種聲音
為何法案得妥協,放棄對高危險武器的禁令才能通過?因為即使治安惡化至此,仍有另一股難以忽視的聲音存在。許多美國人依然支持擁槍自由,並且反對政府對槍枝作出更嚴格的管制。另一方面,就在拜登總統簽署法案兩天前,美國最高法院才剛判定紐約州一條限制民眾在公共場所攜槍的法律違憲,讓拜登痛批法院違反常識。
讓最高法院做出「違反常識」裁決的美國憲法,究竟寫了些什麼?擁槍派堅決反對管制的理由,僅只是以槍自衛,抵抗歹徒而已嗎?其實這些所牽連的,竟關乎著美國的建國歷史與精神。
從槍桿子誕生的美國
對擁槍派來說,當年的建國先烈們,正是憑著手中的槍枝組建起民兵,驅逐英國暴政,締造了合眾國。槍對美國人來說不只是凶器,也是捍衛人民自由、抵抗政府濫權的最後防線。而這種精神便寫在1791年的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裡:
「紀律良好的民兵隊伍,對於一個自由國家的安全實屬必要;故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予以侵犯。」
此一條文也成為美國公民擁槍自由的法源依據。

或許有人會認為過了兩百多年,時空背景早已不同。但不論從歷史的教訓,或者近年國際局勢來看,民主逆流、極權復辟都並非罕見。擁槍派之所以反對管制,這種深層的警覺與政治信仰是關鍵原因;即使是出面疾呼管制槍枝的影星馬修麥康納,所使用的措辭也是「尊重槍、負責任」、「制定拯救生命且不侵犯第二修正案的法律」,而不質疑這條憲法的合理性。
改變的代價
槍枝暴力已經成為一個重創美國根基的沉痾,但在民意兩極化的美國社會,似乎還無法出現根本性的方案來改變這個棘手問題;全民心理衛生狀態的提升與社會安全網的建構,更無法一蹴可幾。2022年以21條人命的代價,才換來兩黨在內容妥協後合作通過的不完美法案;在通往下一個進展的道路上,恐怕仍將佈滿彈殼與血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