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崴 圖/Shutterstock、wikipedia
隨著改朝換代而來的日本信仰
1895年台灣被割讓予日本,日本的傳統信仰「神道」,以及祭祀設施「神社」也跟著日本人來台。早期日本當局對台灣人參拜神社與否並不干涉,但1930年代後,軍國主義抬頭,神社被日本當成塑造國族意識的工具。台灣總督府推行「一街庄一神社」,在各地廣建大小神社。但由國家強行推動的信仰入島入戶卻不能入心,日本戰敗離開台灣後,這個外來信仰也在台灣消失。
再次改朝換代而來的中華民國信仰
隨著中華民國來台,不少神社成為另一種新信仰的載體:祭祀「國民革命」、「抗戰剿匪」、「動員戡亂」烈士的「忠烈祠」。
有些人以為許多日治時代建築,是國民政府剛到台灣就因國仇家恨而拆除,其實不然。戰後國民政府對日關係尚稱良好;加上以「反攻大陸」為目標,在台建設一切從簡,因此大部分神社直到1970年代都還是以濃濃和風的原貌祭祀著中國烈士。
但1974年台日斷交後,國民政府便頒布「清除台灣日據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進行全台大拆除。桃園神社是台灣唯一倖免的神社建築,當初民間甚至要以「日本侵華見證」為名目才成功爭取保存。

委外經營前的桃園神社
轉型成為觀光景點的桃園神社
獲保存的桃園神社以「桃園忠烈祠」名義列為古蹟,但一直都是少數建築同好才知道的私房景點。2020年經市府整修規劃為「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拜殿」、「正殿」為忠烈祠,庭園與從前神職人員起居辦公的「社務所」委外經營。在活化利用下,這座古蹟才打開知名度。

神社本就是和風意象濃厚的場域,加上營運商巧思,導入燈籠、風鈴等日本風情的布置,舉辦市集與藝文活動。2022年9月與北海道釧路市的鳥取神社合作,將該社「大國主神」分靈至社務所供參拜。
神道信仰在台灣重現,時空背景卻已和日治時代不同。台日空前友好,民眾對日本充滿嚮往的現在,重迎日本神明的桃園神社吸引了大批人潮。日本還發起募資,打造名刀「獅子王」複製品作為台日友誼象徵,奉納給桃園神社。

神明難過政治關
九合一大選後,桃園政黨輪替,桃園神社再次受到「改朝換代」的衝擊。今年3月,在市議員與政治團體抨擊祭祀日本神明「數典忘祖」下,市府認定「不妥」,要求廠商送走神明,撤除和風布置。在台日友好的今日,不免令民眾錯愕。
首先是「數典忘祖」。其實不論佛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全是外來信仰,但從來沒人因為拜印度來的佛祖被罵數典忘祖。只因少數人看不慣就驅趕全台僅不過一尊的日本神明,已牴觸憲法保障的宗教自由。
其次是契約精神。市府與廠商白紙黑字,在未違反契約與公序良俗的情況下,逕以定義模糊的「不妥」要求廠商撤除祭祀乃至於布置品,已有違約之嫌。這樣粗暴行事,以後誰還敢跟市府有生意往來?
再談情與理。即便部分族群視日本為寇讎,但「我們一貫聲言,只認日本黷武的軍閥為敵,不以日本人民為敵(謹錄先總統 蔣公佳言)」。中日戰爭並不如某些懸而未決的政治爭議,終戰80年,日本已受制裁、放棄戰爭。在台日親善的今天,非理性的仇日情緒不應擺上檯面,進而干預行政。
文明的距離
反觀日本,已故的安倍晉三前首相2010年訪台時,曾到大直忠烈祠獻花,並表示:「只要是為國犧牲都令人感佩」。在日本愛知縣,甚至有間感謝蔣介石以德報怨而設立的「中正神社」。
同樣跟日本打過仗的美國呢?夏威夷有間20世紀初日本移民建立的「夏威夷大神宮」。即使經歷珍珠港事變,這座神社至今仍持續運作,未被逐出美國。這些例子示範了作為文明國家的氣度。

夏威夷大神宮
希望台灣不論住著哪些族群,由誰執政,都能寬容接納所有文化信仰。而這個社會走到這一步所需的時間,就等於我們所有人成為真正文明人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