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Vicky 老絲提供
爆紅的那支影片
「最一開始那支影片,我只想拍給自己和朋友看。」原本他在家族企業工作了15 年,之後成為健身教練,還同時在大學進修保健營養,生活重心從未與自媒體直接相連。直到八個月前,他拍了一支模仿LA( 洛杉磯) ABC ( 美國華僑) 腔調的搞笑影片,沒想到竟一夕爆紅。IG 從原先僅有的幾百位追蹤者,一躍累積到數千名粉絲。
而那個臨時起意的靈感,來自他看到Vogue 亞太區編輯總監孫怡在某次採訪的一段話:「我的香水在LA 噴起來很清香」,於是他模仿那種「英文發音很正確」的口氣,且英文夾雜中文,還跟影片中的孫怡對話,拍成影片發表在IG上。
這支影片迅速竄紅,影片累積至今有60 萬次的觀看次數。當他的追蹤人數衝到三千時,他也開始感受到許多人對其影片「上癮」。雖然當時仍只抱著「好玩」的心態拍攝,但他敏銳地嗅到,這份熱度若能好好經營,也許能走得更遠。Vicky 老絲開始積極思考:要不要把更多資源投入社群?
這就是我
「Vicky 老絲」這個名稱從何而來?他笑說:「腦海裡突然閃過就用了,也沒想太多。」剛開始,大家以為他的造型――頭上包著浴巾,是致勝關鍵,但他漸漸發現,真正吸引觀眾的,是他「敢講」的態度:「我也會有身材焦慮或容貌焦慮,但我不偽裝堅強,而是直接承認我也會焦慮,那就想辦法面對它、處理它。」
OK_html_42d6fc4141.jpg)
毛巾包頭搭配刻意的LA 腔調,已成為Vicky 老絲的招牌特色。
這份坦白來自他對「政治正確」的疑慮。Vicky 老絲認為,現在許多社會議題被「溫和與正向」的氛圍包覆,彷彿若談到真實焦慮,就會顯得負面或不合時宜。可實際上,焦慮一直存在著。「承認它,反而更能讓別人知道你也經歷同樣的掙扎。」Vicky 老絲解釋,他的內容之所以受到喜愛,在於他不會隨便冒犯任何人,也不強行營造完美形象。
有趣的是,最初因為在影片中展現刻意的「LA 腔調」令粉絲印象深刻,很多人誤以為他曾在美國生活。但事實上,Vicky 老絲笑說自己甚至連轉機都沒去過美國,他只是常觀察客戶或朋友的行為,再加點誇張模仿。他笑說:「那種刻意裝出來的ABC 腔,真的是超煩、超討人厭,我相信有遇過的人都懂。」
隨著知名度提升,他更深刻體會到這是「內容與個性的時代」:如果沒有獨特性,人們看過就忘。而要建立個人魅力,外貌並非關鍵;真正關鍵在於是否真誠、有態度、有想法。
靈感來,就拍
Vicky 老絲拍影片幾乎不會事先寫腳本,靈感常在某個突發時刻浮現時,馬上抓起手機拍攝。像他模仿「很LA 的女生」,會觀察該角色若看到路人穿著洞洞鞋,會如何做出嫌棄反應;或對某些奇怪事件的吐槽。這些橋段就是來自他日常的好奇、戲謔與敏銳嗅覺。
至於更新頻率,他也沒有固定安排。「有了好點子就拍,沒靈感就休息」,他認為,關鍵在於是否能對拍出來的影片感到滿意。「無論大製作或小製作,都不會影響作品的本質。如果拍完後我自己都不喜歡,就不會上架,更不用說是發給粉絲看。」他也不諱言,有好幾支影片花了很多成本跟時間製作,但最後仍決定不發表。
他也不認為「規律發文」是一切。他解釋:「自媒體終究是長期經營,只要觀眾真心喜歡你,便會主動來找你的作品,而非完全依賴頻繁推送。」Vicky 老絲舉例,有些人會為了流量硬是要跟風拍特定話題的影片,結果作品無法真正傳達個人特色,久而久之觀眾也會失去耐性。「我寧可等到真的有好笑、有啟發的事情,再跟大家分享。」
在這樣「隨興中帶有堅持」的方式下,Vicky 老絲反而能維持拍片的熱情。對他而言,短影音就是個記錄生活、分享自己幽默一面的有趣方式,不必以嚴肅工作心態強迫自己每天產出什麼。這也讓他在合作拍片時,有更多餘裕堅守自己的標準。
粉絲是我的夥伴
在經營社群的過程中,Vicky 老絲把追蹤者視為「夥伴」,而非僅僅「粉絲」。他經常透過限時動態展現更多生活面,讓已經喜歡他的人能看見真實狀態,而不只是剪輯過影片前的搞笑形象。「要不要在限時動態分享負面情緒?」他一度猶豫過,但最後決定:「不裝,就把那份負面也呈現給大家看。」
於是,他經常在限時動態大方展現自己沒自信、焦慮的一面,一個人開著車,默默地與自己對話。他相信,人生本來就有「highs and lows」,總是用完美姿態出現在螢幕上,最後只會讓別人或自己產生更大焦慮。
創作影片的底氣
至於自媒體帶來的收入,Vicky 老絲表示自己從沒把「拍影片賺錢」當作唯一目標。他的財務基礎主要來自多年的股票投資, 以及房租收入。「我沒有買精品,也不嚮往高檔餐廳。」他強調,那是因為他想保有選擇接不接業配的底氣。「很多創作者沒後盾,就必須接各種業配,最後很可能傷害自己形象。」
對他而言,品牌合作必須「雙方都喜歡、都有保障」,例如大品牌有完善賠付機制,也確實能為粉絲帶來可靠的商品體驗。若對方只是小廠商,或者有疑慮的產品,他會直接拒絕。正因如此,Vicky 老絲才有「我喜歡你的產品才會幫你開團購」的底氣。
他把拍片當成一種快樂創作,認為只有沒壓力、沒顧慮的狀態,才能呈現最好的自己。如果過度仰賴業配收入,反而容易陷入「請觀眾買單」的惡性循環,削弱內容本身的誠意,也可能流失長期信任。
流量焦慮帶來的自省
別看Vicky 老絲總是一副搞笑、開朗的樣子,他說自己也曾體驗過「流量焦慮」。在他的IG 粉絲數衝到四萬時,只是稍微停更了兩週,他卻發現追蹤者的增長速度趨緩,心裡忍不住擔心:「是不是我不紅了?」幸運的是,他遇到同樣經營自媒體的「江老師」,提醒他:「那些數字並不代表一切,重點是你到底想要什麼?」也因此,他重新思考自媒體對他的意義,最終發現重點不是當下的粉絲數,而是「有沒有講出想講的話、有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Vicky 老絲認為,想做出有深度的影片或內容,人生必須經過一些挫折和挑戰。他舉例:「如果你沒在辦公室被主管罵過、沒因業績不達標被逼得焦慮到睡不著覺,怎麼理解廣大上班族內心的無奈?」他並非覺得年輕人就無法做自媒體,而是提醒:你的內容必須和你的人生歷程相匹配,否則觀眾看久了會發現「你到底在講什麼?有何能耐?」
談到未來,他想朝公益方向努力,希望借由自身影響力,讓社會產生更正向的改變。「我看到很多創作者為了搞笑而搞笑,彷彿小丑般吸引眼球,但意義何在?」他自問。也因此,他計畫拍攝更多大製作影片,在製作、劇情、拍攝質感上投入資源,甚至融合公益議題。「我希望當別人看到Vicky 老絲的影片時,會覺得世界因我而稍微變得更好。」
Vicky 老絲也會與喜歡的創作者一起拍攝影片,
而且幾乎沒有企劃,隨想即拍。圖為Vicky 老絲與江老師。
要知道你是誰
回顧整段訪談,Vicky 老絲多次提到「不要討好觀眾,也不要只呈現最好的樣子」。在他看來,自媒體的一大意義,是「把自己介紹給世界」,而前提是你先必須清楚「我是誰」。
同時,他也提醒想要跨進自媒體經營之前,要先找到自己的真實想法,再延伸自媒體內容。「若只為了符合世俗標準,展現成政治正確又快樂的形象,時間一久就會被看穿。」
同樣地,假如是大學生正在考慮走自媒體之路,也應思考能帶給自己和同儕什麼啟發。年輕是一大優勢,但有無在校園裡好好觀察?能否拍些同學生活或人生選擇的真實樣貌?「當你內容有料,人家自然會想聽你講,否則再怎麼炫富或賣弄技術,都只是表面熱鬧。」Vicky 老絲強調,自媒體絕非只是在螢幕前侃侃而談,也是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焦慮與不足都可能成為創作素材,只要你敢承認、敢面對。
最後,他淡淡總結:「我最怕的不是我不紅,而是我失去『說真話』的勇氣。因為如果連這點都沒有了,我就跟那些為了搶流量的人有什麼差別?那也就不會是我了。」或許,這正是Vicky 老絲留給所有人最深的啟發:經營自媒體不單單只是寫寫字、拍拍影片,而是要告訴世界「你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