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阿駿提供
因為正職工作而開始自媒體之路
阿駿分享,他的自媒體之路始於2018 年,當時因工作需要,主管交辦拍攝影片,內容須與科學實驗有關。剛開始,他自己拍攝、自己剪輯,試著把工作中需要用到的東西,以及實驗過程中發生的變化,濃縮成一段段簡短又有趣的影片。
然而,隨著疫情爆發,阿駿離開了原本的公司。失去了工作的責任與壓力,他本想停止更新「阿駿日常」這個頻道。正當他陷入找工作和迷茫之際,他的外甥因疫情長時間待在家裡,反而激發了他的創意靈感——要不帶著外甥做科學實驗?
「我想說我們都在家閒閒沒事做,不如帶他做實驗。」而本來是自己做,變成要帶著一個2 歲半的小孩做,這差異之大,也讓他直呼不簡單。「我還特別去查不同學齡小孩的教育方法。原本希望帶他了解些科學原理,後來發現陪他一起玩就好。」
疫情期間,「阿駿日常」最高頻率一週三更,他幾乎天天都埋首於翻書、查找資料、做實驗的循環中。不知不覺間,這個頻道逐漸成為他的工作重心,以他獨特的生活化拍攝手法,將科學實驗和知識傳達給更多觀眾。
親和無距離的形象建立
對於如何建立一個具有個人特色的網路形象,阿駿坦言,早期公司給的方向十分籠統,僅要求大家製作短影片。為了在眾多內容中脫穎而出,他笑說自己花了很長時間思考頻道名稱,最後實在想不到,就隨手打了「阿駿日常」,這個既簡單又能真實反映日常點滴與實驗分享的名稱。
OK_html_m5a34796b522.jpg)
阿駿擅長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品進行科學實驗。
阿駿認為他的頻道定位很清楚,就是生活化的科學實驗,而且簡短、簡單又有趣。他表示:「一開始找資料的時候,我發現很多科學實驗影片光拿出燒杯都要花30 秒,太久了!我只想快點看到A+B 產生的氣泡能噴多高。用快速、簡單的方法,將科學有趣的一面展現出來。」
阿駿強調,頻道影片的主軸自創立以來並無太大轉變,重點在於如何讓觀眾「看得懂」、「感覺到有趣」。唯一較大的變動是留言區的互動。他發現,外甥經常會提出「為什麼會這樣?」的問題,這促使他在製作影片時,更細心地做功課,並嘗試將專業知識轉化成白話文,使內容易於理解,同時分享在留言區,與觀眾分享科學探索的過程。
一點都不簡單的幕後花絮
在題材發想的部分,阿駿表示,自己常常到處翻書、查網路,試圖尋找那些看似簡單卻能觸發意外效果的科學實驗。他相信,科學實驗與日常生活並不遙遠,只要用創意包裝,就能讓知識變得有趣且實用。
但他也笑說,做實驗真的需要耐心與毅力,大家看到的幾分鐘、幾秒鐘影片,背後付出的時間可能多得驚人。「有些實驗可能幾小時內就可以做完、拍完,但有些卻要花上很多時間才能達到我預期的實驗結果。像是我就曾花了快兩個禮拜,每天反覆實驗製作薑汁撞奶。我試了不同鮮奶、不同的薑,也調整過不同溫度,但就是做不出薑汁撞奶那種如奶酪的口感。」
最後,阿駿發現問題出在「乳脂含量」,最後加入一點奶粉,終於實驗成功。他苦笑說:「不枉費那兩星期全家人每天吃薑汁撞奶了。」
而在另一支影片中,他利用泡泡和棉線探討表面張力。由於他想讓實驗更有趣,所以用了三條棉線,製作出像是米奇的效果。看似簡單的實驗,也花了他三天的時間,最終呈現出17 秒的精彩短片。
變現模式:讓數據說話,好用為先
從一開始因為上司交辦任務而拍影片,到現在,影音創作已經成為阿駿的本業。對於阿駿來說,他表示團購合作是目前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他解釋:「我並不急於追求業配收入,因為全職自媒體創作並不是一個短期致富的方式。而且業配的東西要符合我的標準,必須我自己認同才會業配。」
至於團購的模式,阿駿採行的方法相當特別,也是市場少見。阿駿分享:「我在查完資料後,會去買幾款符合初步條件的產品回來實測細節,找到符合我使用需求的產品後,再去跟廠商洽談能否合作。」
他曾經一口氣買了好幾個檯燈,只為了幫外甥測試哪一種檯燈最適合要畫圖、寫作業的日常需求。「網路上有很多可以調色溫、調亮度的檯燈,但我實際用了之後發現,真的用不太到這些功能。外甥更需要的是,穩定、均勻不刺眼的光源,最好還可以靈活多角度轉向照明。」
後來他試到了一款滿意的檯燈,親自寫信去給品牌洽談合作。品牌方看他如此用心,而且公平公正的測試,對他相當有信心,很快就談好合作內容,由他開團幫忙網友訂購檯燈。
阿駿強調:會盡可能的減少主觀喜好,用較客觀的方式呈現產品特性,就算當下沒有需要,也希望這些挑選方式在日後能有參考價值。這種方式也讓他保持了與粉絲之間的信任感。雖然許多業配影片充斥市場,但阿駿堅持只推銷自己認為真正實用且不會造成使用障礙的產品,這既是一種自我要求,也成為他與其他創作者最大的區別之一。
自媒體經營的壓力
在自媒體經營過程中,阿駿也曾面臨產出瓶頸和收入不穩定的壓力。他坦言,有時候會因為不知道下一支影片要拍什麼而感到焦慮,有時甚至因為收入不穩定而夜不能寐。為了不讓自己一直處於內耗的狀態,他會積極參加各類講座、讀書會,也會去慢跑運動,讓自己在與外界交流中找到新的靈感和突破口。
「我很長時間都是關起門來默默拍片剪片,也在不知不覺間讓壓力與焦慮累積在我心裡。我認為定期與外界互動,還有出門走一走、動一動,對於身心健康有很大幫助。」
經營自媒體免不了會遇到網友批評或是不理性的留言,阿駿採取的態度是忽略不理。還曾有一段時間,大陸某補教機構抄襲了他的影片內容,有不清楚實際狀況的網友跑來他的影片下方留言指責他抄襲。他最終選擇以影片澄清,並將這次經歷轉化為自己堅守創作理念的動力。他說:「反正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認同,與其看著酸民的留言獨自難過,還不如想想如何提供更有價值的內容給認同我的人。」
OK_html_m7df71dca146.jpg)
為了幫外甥挑一款適合的檯燈,阿駿買了好幾個全新檯燈進行測試,並詳盡地比較優缺點。
堅守初心與持續創新
阿駿表示,將來會持續探索一些全新、奇特的實驗題材,讓觀眾能夠在看得懂的實驗中學到更多知識。對於正要入門或剛起步的影音創作者,阿駿給了幾點建議:
◆拍就對了:不必過於拘泥於理論,多嘗試、多實作,看100 遍教學影片跟課程,還不如發一部自己看了都覺得尷尬的影片。
◆持續更新:經營自媒體最難的不是拍攝技巧或創意,而是保持持續更新,一開始可以兼職進行自媒體經營,確保能夠沒有壓力的穩定更新後,再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
◆差異化定位:專業加上興趣或生活習慣,就能混搭出獨屬自己風格的內容。
他指出:「經營自媒體除了努力,也需要點機運,建議先兼著做試水溫,創意需要在沒有生存壓力下才會浮現,等到副業收入超過本業,再考慮是否全職投入。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關鍵是能夠持續分享與創新,而不是只追求一時的流量。」正是這樣的理念,讓阿駿在自媒體市場中逐漸找到自己的定位,也讓他的頻道從一開始的簡單實驗,演變成一個充滿知識與實用性、能啟發觀眾動手做實驗的全新平台。
他認為,很多剛開始經營自媒體的人,往往過於追求短期流量與點擊數,但這樣可能會使內容同質化,難以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價值。對於想要以自媒體謀生的人來說,建立一個穩定的主業,並在此基礎上輔以副業發展,才是更為理想的路徑。他建議,新手們先兼職經營自媒體,待有穩定的產出與粉絲基礎後,再考慮轉全職,這樣可以降低風險,確保收入來源不會完全依賴變動不定的自媒體市場。
另外他也強調,想靠自媒體賺大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並不是自媒體很賺錢,而是每個行業都有很會賺錢的人,但更多的是那些收入普通的人。如果一開始就以追求高收入投入自媒體經營,恐怕很快就會踢到鐵板,也難以持續經營下去。」對阿駿來說,收入並非唯一評判成功的標準,持續產出有深度且對觀眾有價值的內容,才能真正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對於正在或即將踏上自媒體之路的大學生和社會新鮮人來說,阿駿的故事是一個極好的啟示:保持真誠、堅持創新,不怕失敗,勇敢走出第一步,知識的火花總能點亮前方的道路。正如阿駿所言,「人才在哪都會發光,但自媒體能讓光傳得更遠更亮。
OK_html_m4f7f41fb919.jpg)
阿駿走出自己的自媒體之路,在一片紅海中開創自己的天地。他相信只要有才華、有專業,
搭配獨樹一格的內容,都有發光發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