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如專欄】部落小旅行,看見你不曾看見的

在台東都蘭部落的「阿米斯音樂節」上,金曲獎得主舒米恩在舞台上笑著說:「我們過的就是美式生活啊!阿美族式的生活。」台下的聽眾笑成一片。一直以來,我們常認為歐美的文化比較強大,嚮往歐風、美式,卻忘了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部落風。
By 加分誌 2016/04/25 16:30:00


探訪台灣一個又一個原住民部落,看到的是多樣的生活哲學,打開了我們的眼界,同時也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真正的部落旅行

這幾年,許多部落漸漸吹起部落旅行的風氣,不同於過往部落旅行多半是旅行社規劃的「參觀景點」,由部落自己發動的旅行著重讓旅人來到部落有長時間的停留,來部落學習原住民的生活智慧、人生觀、甚至一起完成部落的一些建設。

「東河部落屋」執行林榮章就說:「部落旅行不應該只是走馬看花的看景點,應當靜下來體驗我們的文化。」他指著眼前的太平洋表示,我們的生活仰賴這個出海口,太平洋是我們的冰箱,餓了就到海裡抓魚、採海菜、拾貝類。部落長久以來和自然共存,想吃多少就拿多少,絕對不會多拿。這種和大自然和平共存之道,是台灣各地部落旅行的重點。
 


 

部落的觀念超先進

科技的進步讓人的慾望增多,比方現在家家戶戶有電冰箱,買食物就不會節制,常常會囤積,這樣反而造成攝取過多甚至浪費。當跟著部落的長老一起走進山裡採集野菜,和部落媽媽一起學習做料理,才發現大自然給人類的絕對夠用,我們的食物其實在周邊就可以取得。食材省去了物流的運送,也減少因為交通而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對起來,部落的飲食文化更是環保。

過去美國與加拿大曾經掀起「百哩食物」的飲食運動(100 Mile Diet),希冀所有的食材來源都在方圓一百哩之內,這個運動訴求大家吃在地的食物,少吃進口的、需長途運送或是冷凍貨運來的食物,其目的一方面想要降低運送食物時交通、飛機、船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減緩地球暖化;另一方面,在地飲食是直接對地方小農的鼓勵與支持。品味新鮮、品味在地的概念,在歐美被視為新風潮,但卻是台灣部落數百年來堅持的生活方式。
 

是共榮而不是剝削

在花東縱谷上的鸞山部落是傳統的布農族部落,帶動部落旅行的阿力曼說:「有些人把部落旅行視為穿原住民服裝、跳舞、喝酒,就是認識部落,但這些都沒有體驗與尊重我們的文化。」為了讓旅人真正的認識部落,阿力曼帶著遊客認識「會走路的樹」,在部落的參天大樹中感受布農族怎麼跟山林共存、學習對大自然謙卑,旅行的最後還要一起幫忙種樹,讓這片山林得以永續。在這樣的運作下,部落旅行是共榮的,是讓旅人和原住民一起成長的,而非單純的剝削一個地方、消費一個旅遊地。

透過部落旅行,看見台灣原生性且充滿創意的發展。就像在台東成功鎮的比西里岸部落以「寶抱鼓」敲打出獨特的部落聲響,資深團員林筑涵說:「大家都想拚觀光,但拚的同時不是讓自己的文化流失、討好觀光客,而是要讓觀光客認同我們、認識我們,因為我們而感動。」這群 15 至 30 歲的青年用海上的浮球製成特色的寶抱鼓,敲打出靈魂之音。有些時候,不用出國,拜訪一個部落,就可以看到振奮人心的美好新世界。
 




黃麗如
文字工作者。信某個香港神婆看著命盤所云:「想要,就可以立刻擁有。」而忽略其他警語。行旅70 多國,著有《酒途的告白》、《極南》、《醒來在地球的一個角落》。
FB 與部落格:享樂遊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