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鍵之上,世界之下

黃凱盈,得到 2015 年十大傑出青年的肯定,曾被譽為「能在鋼琴上駕輕就熟,隨心所欲的音樂家」,琴藝高超已不在話下,但她想做的事情不僅僅是彈琴,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在她眼前,而她正堅定的朝那方向前進。
By 加分誌 2015/12/18 12:00:00


踏上黑白鍵

國中畢業就出國留學,黃凱盈很清楚自己完全不適合台灣的教育體制,加上自己決定與鋼琴相伴,於是她在 15 歲時就主動跟父母請求出國留學。她說:「如果在台灣讀高中,每天早上六點多就要起床出門上學,到晚上六點多才能回到家,之後晚上九點多開始練琴到半夜一、二點,日復一日。我沒有辦法這樣子生活,於是我選擇離開台灣。」

但一個十多歲小女孩到國外獨自生活難道不會害怕嗎?凱盈表示自己其實也有很多不安,尤其家人沒有出國留學的經驗,自己只能到處找資料或是憑空想像,一切都到當地之後才知道在當地生活的真實樣貌。

一般人聽到出國留學想到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語言隔閡」,但在國外生活多年的凱盈有不一樣的看法,「原本我也很怕語言隔閡,但到英國後發現,語言這種東西,只要你有想表達的想法,你就會想辦法講出來,語言自然而然就會進步,除非你什麼都不說,那當然語言就會是個問題。但真正更難克服的是文化層面的問題,從小生活在台灣,一時要融入異國生活其實很困難。」

凱盈剛到英國就學時,常常覺得與他人有一道無形的牆隔住,有一種找不到立足點的感覺。到了紐約就讀茱莉亞音樂學院之後,凱盈的這種感覺卻消失無蹤,她才發覺,原來自己在英國就讀高中時遭受了強大的文化衝擊,而紐約本來就是個文化大熔爐,在那邊可以看到各種族群的人們,自己也不再感到孤立,同時也知道如何去了解一個文化,進而找到適應的方法。
 


 

八十八世界巡迴

黃凱盈自美國完成學業回台後,一位在茱莉亞音樂學院熟識的學長,蓋洛格(Kimball Gallagher) 來到台灣,向她提及了他正在執行的一項活動,名為「八十八世界巡迴」,這活動自 2008 年就開始進行。蓋洛格是個喜歡旅遊,也喜歡跟人群溝通的人,於是當他畢業後思考自己人生的下一步時,就決定以小規模的「沙龍音樂會」形式結合自己喜歡旅遊的性格,在美國各地演出。

原本只有打算在美國巡迴,但在因緣際會之下,他到了阿富汗演出,此次演出開啟了他決定世界巡迴的開關,於是《八十八世界巡迴》就此誕生(註:八十八為鋼琴的琴鍵數目)。

當時聽到這個想法的凱盈深表贊同,於是在 2013 年開始加入演出。「當時我剛回到台灣,對台灣的音樂環境其實不算生疏,但卻不知道自己能做些甚麼,恰巧有這樣的機會,就踏上《八十八世界巡迴》之旅了,」凱盈解釋。

凱盈第一個踏上的國家是埃及,這是她第一次到埃及,也是第一次在埃及彈奏鋼琴,她深深感受到為何蓋洛格會發起這樣的活動,因為那種透過音樂與人群交流的感動是很難在大舞台上得到的。

而《八十八世界巡迴》演出的國家及地區幾乎都是鎖定開發中國家或是未開發國家,希望透過音樂撫慰人心,也透過音樂拉近彼此的距離,這樣的想法也深深打動凱盈,讓她覺得自己可以以音樂家的身分,做一些對這個世界有幫助的事情。
 


 

溫水裡的青蛙

在踏上《八十八世界巡迴》演出之前,黃凱盈在2012 年底於台灣出版了她自己的第一本書,名為《溫水裡的青蛙》。

撰寫此書的起因是她向順發電腦的董事長請教一些未來職涯發展的問題,偶然談到現今社會的種種現象,以及國際間的經濟狀況,董事長鼓勵黃凱盈將兩人的想法寫下來,於是非經濟本科系畢業的黃凱盈就這麼投入一本書的著作。凱盈說:「雖然這題材並非我所學,但我花很多時間蒐集資料,最後在半年內完成了這本書。」

書名與「溫水煮青蛙」的概念相近,暗指青蛙即將面臨死亡而不自知,也是警惕人們別忽視了正在發生的問題。凱盈透過此書向人們敘述世界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以及高漲的失業率,諸如種種的問題正席捲全球,台灣的人們更不可如溫水裡的青蛙一樣,大難臨頭而不自知。
 


 

帶音樂去遠方

2014 年,黃凱盈與蓋洛格更是到了緬甸仰光舉辦《第一屆緬甸國際音樂節》(Myanmar Music Festival),將音樂帶到東南亞。緬甸的音樂教育不如西方世界或其他先進國家來得充足,許多小孩從未受過音樂教育,縱使他們擁有極大的熱情也有非常好的天賦。

《緬甸國際音樂節》在緬甸各地舉行了大大小小的演出,同時也提供教育性質的活動,讓當地小孩也能接觸音樂,除此之外,黃凱盈與蓋洛格也邀請了許多外國音樂家到緬甸演出,他們也與緬甸當地音樂家合作,共同譜出悠揚樂章。

凱盈提到:「緬甸擁有許多族群,但他們的族群之間衝突不斷,並非像台灣這麼融洽(相比之下台灣算是融洽了)。所以《緬甸國際音樂節》其實還有一個象徵性的意義,就是希望透過音樂消弭各族群之間的鴻溝。」語畢,黃凱盈接著笑說,其實他們也知道不可能因為教小孩音樂就讓各族群相處變得融洽,但這是個開端,也是一顆種子,期望這顆種子能有更多人澆水灌溉,慢慢發芽成長。

《緬甸國際音樂節》的使命就是讓緬甸正在崛起的音樂家能擁有為期一星期的密集訓練及表演機會,讓這些年輕的藝術家擁有一展長才的舞台。

同時,《緬甸國際音樂節》也希望吸引更多企業家參與這個活動,幫助那些苦無機會、資源的藝術家能一圓夢想。凱盈更希望這個活動可以拓展到整個東南亞,將來也有這樣的規劃,希望能打造「東南亞音樂圈」,讓更多人認識音樂的美妙。
 


 

專業紮根

台灣有句話:「畢業即失業」,這句話讓許多大學生對於自己的未來深感惶恐,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麼,或是能做什麼。凱盈表示:「我自己沒有就讀過一般的大學,因為茱莉亞音樂學院是專門培育音樂專才的學校,並非正統大學。」

但對於未來,凱盈也曾徬徨過,她也曾不知所措,尤其回到台灣,她發現她熟知的一切都不是她想要的,縱使有許多工作機會,但她卻無從選擇,剛好碰上八十八世界巡迴,還有出了《溫水裡的青蛙》一書,讓她確立自己的目標。

但黃凱盈覺得有個重點應該要謹記在心,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專業、專長,她說她在大學時期整個人埋頭練琴,甚至可說是有點封閉,但也因為有那段時間的努力,讓自己的專業凌駕於他人之上,她現在也才能擁有這麼多的機會,也才能抬頭挺胸跟別人合作。

如果自己沒幾把刷子,當與他人溝通時就無法拿出些什麼,所以大學生們應該要有與人談判、交流、合作的籌碼,如此也才能讓別人有進一步溝通的意願。
 





《我的故鄉》音樂會
這些年,透過海外成功發展的音樂節案例,黃凱盈希望能將這樣的國際精神帶回臺灣,這也是著手籌備《我的故鄉》音樂會的主因。

《我的故鄉》主要集結臺灣原住民文化、現代藝術,以及西方古典音樂的國內青年音樂家,更邀請東南亞地區的音樂家參與合作,此外亦結合美術、戲劇等呈現跨界演出,希望推廣在台的藝術文化教育,並增進臺灣與國際的互動。未來,也期許《我的故鄉》走出臺灣,讓世界需要音樂的各個角落,都能聽見故鄉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