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行政學—凌襄老師

內容太廣太多怎麼辦,建立架構一目瞭然
By 加分誌 2020/04/07 21:00:00


歷史脈絡掌握好,再多學說也不怕

行政學是一門範圍廣、內容龐雜,借用管理學、心理學、政治學探討政府實務的應用學科。在準備上凌襄老師教我們,行政學的發展過程,每一個時期都會出現重要的議題,並衍伸出對應的理論,因此準備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行政學發展的歷史脈絡。舉例來說,在行政學發展初期, 大約從 1887 年到 1960 年強調管理學、政治學等等公共行政學,重視組織內部的發展,思考把政府組織內部運作得更有效率。1960 年代之後,政府不再僅僅把目光放在組織

內部的改造,而是移往整體社會的整治,於是開始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時期。這一個時期也是新公共行政出現的開始,強調政府再造、民營化、落實公平正義等等。當考生抓住行政學的歷史脈絡,建立一套架構,便能駕輕就熟這 一門學科。


行政發展成主流,考試趨勢一把抓

近年來的考試風向開始改變,傳統考點式微,改為注重行政學的發展,並測驗考生是否能夠把理論活用於當代的議題之中,因此可以特別注意行政學發展脈絡之中整體性、典範性的發展問題。另外,近幾年的考試之中,近代思潮衍伸出的行政議題也成為熱門考點,包然新公共服務中的參與式預算、民主行政;新公共管理之中的跨域治理、 公司協力。

準備方式有一套

對於首次準備的考生,凌襄老師也建議,可以把行政學的準備分為三個階段:

▲預習:把每一個章節的標題至少看過一遍。

▲跟課:認真跟著老師的步調, 在課堂中把不會的地方標註好之後,回家再聽一次錄音檔或是課堂上直接問老師。

▲複習:建構出一套自己的筆記,利用自己的話把內容整理出來,並且找出每一個章節的關鍵字,而不是一昧的讀課本。

申論題答題小撇步

上考場答題,答題的要領掌握住,便能從眾多考卷之中脫穎而出。首先凌襄老師提醒考生,一個好的申論題,要包含前言、本文、結論三個部分,其中結論又特別重要。申論題的考試 重點,就是想測驗出考生懂多少東西,所以在結 論的部分可以嘗試扣合當代行政議題做延伸。另外,答題技巧上,可以在重要理論的地方加上下 引號「」,並且如果有學者的名稱,用英文寫出來,讓閱卷的老師可以一眼看到關鍵字,分數自然不會少。

凌襄老師擬答

1887 年 Woodrow Wilson 提出行政的研究一文,讓行政學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也對政府運作產生重大的影響, 然而依據時代的演進,行政學已經進入新的治理環境,也對 Wilson 的學說產生挑戰,以下分別針對 Wilson 提出的 主張與不足之處進行論述。

(前言破題)
(一)Wilson 行政的研究一文提出的主張(依序說明主張)

1、行政政治二分:此文認為「經營(執行)憲法」 比「制訂憲法」還要困難且重要,進而強調行政研究的重要性,因此行政學是獨立於政治學 之外。

2、行政運作強調實務技術:該文認為行政應強調管理政府的細節與技術,而非追求政治理論(純理論)的落實。

3、師法企業:行政運作所追求的核心價值為「效 率」,故可以學習企業的管理技術,增加政府效率。

4、功績制度的施行:此文強調行政與政治分立,強調專業效率與行政中立,因此過去行政與政治糾結的「分贓制度」必須被強調「公開競爭」、「用 人唯才」、「功績取向」與「效率效能」為重點的功績制替代。

5、輿論對行政實務的重要性:此文強調輿論需要適度扮演監督與批評行政的角色,但是不可過度干預政府的專業執行。

(二)Wilson 的主張於當代治理系絡中論述的不足之處(針對前述主張提出不足之處,要扣著前述主張)

然而,當代行政學治理系絡主要以新公共行政(NPA)、新公共管理(NPM)與新公共服務(NPS)等三大思潮為主軸,三者的內涵與 Wilson 提出的主張有所不同,也凸顯 Wilson 主張的不足,分別從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的主張來說明 Wilson 主張的不足。

1、行政政治不可分立:新公共行政提到政治與行政是無法分開的,行政會受到政治的影響,新公共管理也提及公共管理者進行管理不能跳脫政治系絡。

2、行政運作除了強調技術使用,也強調和公民互動:傳統行政學聚焦政府組織的管理,但新公共行政強調行政學要處理公共問題,新公共服業務亦強調政府運作要與公民互動。

3、師法企業除了學習管理技術,亦要學習企業精神:Wilson 認為師法企業要學習企業的管理技術,但新公共管理認為師法企業除了學企業的管理技術之外,也要學習企業運作的精神。

4、多元治理結構的使用:Wilson 認為行政 組織運作要強調層級節制的使用,但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運作要強調市場機制、 新公共服務則強調政府運作要強調網絡互動,因此單使用層級節制作為治理機制是不足的。

(三)行政學未來的治理發展(結論進行總結)

現在行政環境已經處於一個複雜多元的系絡, 無法再單從 Wilson 提出的主張作為政府運作的準則,必須依據環境的狀況,將傳統公共行政強調的層級節制,新公共管理強調的市場機制與新公共服務強調的網絡機制共同使用,處理日益複雜的行政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