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田中光政務次長兼外交學院院長

英文縮寫為「MOFA」(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而有「魔法部」暱稱的外交部,代表中華民國台灣在國際間積極向世界發聲,而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則負責培訓出優秀外交人員,同時也是台灣外交工作中相當重要的單位。本期有幸專訪目前擔任政務次長兼外交學院院長的田中光次長,分享他自身經歷及對外交的見解。
By 加分誌 2021/10/29 00:00:00

文/ LISA     圖/外交部提供、LISA 拍攝

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田中光政務次長兼外交學院院長

學歷:
美國聖湯瑪士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天主教輔仁大學英文系文學士
經歷
外交部政務次長兼外交學院院長
中華民國駐印度代表處代表
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司長
中華民國駐吐瓦魯國特命全權大使
中華民國駐澳洲布里斯本辦事處處長
外交部組長回部辦事兼推動加入
世界衛生組織小組組長
中華民國駐加拿大代表處組長
中華民國駐斐濟代表處組長
中華民國駐東加王國大使館參事
中華民國駐賴比瑞亞大使館參事代辦
外交部非洲司科長、幫辦
台北市政府交際科科長
中華民國駐休士頓辦事處秘書
外交部薦任科員

如果不是因為身邊同學進入外交部服務,或許我從來就不會知道原來外交部還有「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以下略稱外交學院)。想要成為一名代表台灣與世界交往的專業外交人員,並非通過國家考試後就具備專業外交知識,在進入外交部服務前,必須經過非常紮實的訓練、打好基礎,外交學院便肩負了培訓外交人員的重要角色。

田院長分享:「每一位剛進入外交部服務的同仁就像是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除了政大外交系或其它具備專門知識的學生已經受過部分訓練,其他新進同仁的背景不見得馬上與外交有所關聯,因此外交學院的工作,是為不同背景的學生做基礎訓練,同時讓每一個人的姿態和特色能夠在這個平台上發揮所長。」他說,同仁的學經歷背景多元,也有同仁來自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科系,正因為外交涵蓋的面向非常廣泛,即使非本科系畢業,外交部都非常歡迎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才。

外交人員必備的基礎力及心理素質

外交學院必須讓不同背景的新進同仁都具備基礎的外交專業,其中一個面向是實際可見的能力,如語言能力、公文 書使用的文字訓練、國際觀、判斷能力、思考方向及溝通方式等。他舉其中一堂「外交禮儀」的課程與我們分享,例如:吃飯時酒杯、餐巾紙、餐盤、餐具怎麼安排、如何拿取等, 都有一套世界共通的規矩。儘管外交人員在不同的環境、設備有限的情況下,可能無法舒舒服服地坐在餐桌前用餐、甚至需要融入當地席地而坐,但具備基本的禮儀知識,才不會失禮或顯現出兩者之間的落差。此外,像是外交常用的公文書、用語等也都是紮實的硬功夫,而外交學院的職責是負責幫每一位外交人員打好基本功,才能讓他們派在世界各地的我國駐外館處工作時,在穩固的基礎上累積不同的歷練。

除了實際可見的專業能力,另一個層面則屬於心理素質的訓練,必須透過長時間累積、在面對不同狀況中學習應對 處理。田院長說,他認為外交人員需具備的心理素質可以歸納成兩個 A:Adopt、Adapt, 和兩個 R:Responsibility、 Resilience。他帶我們看了牆上的世界地圖:「地圖上可見的地方幾乎都有台灣的代表處,有些地方即使生活水準、生活方式不同,即使是天涯海角,外交人員也必須去,因此要懂得接納和接受(adopt),並且適應環境(adapt)。而外交也非容易的工作,除了要對這份志業抱有熱忱、責任感 (responsibility),還必須具備堅強的韌性(resilience)。」

看更廣大的世界 値得一生追求的志業

「我認為外交工作是一個『志業』,而非『職業』。」 田院長在採訪時分享他對外交工作的想法:「在企業上班或許可以在不斷跳轉之間提升薪水和資歷,然而這份工作有許多不同程度的辛苦,不見得能賺到很多錢,但你能獲得其它無形的收穫。」有些職業或許能出差、派駐海外,但可能只限於某些固定的國家。倘若想要在 3、40 多年內走訪不同的國家,而且能實際住在當地、了解當地,田院長充滿信心地說:「如果你想看更寬廣的海洋、看更高的山、接觸更廣大的世界,這裡是應該進來的地方。」

能夠到世界各地探索、去到別人從沒想像過的國家、與同儕聊天時分享與眾不同的經驗,那樣的感受是非常特殊且難忘的。不過田院長也說,外交人員永遠不會在 Comfort Zone(舒適圈)中,不可能只去舒適的、漂亮的地方。他回 憶自己在國內經濟起飛時,儘管國內股票大漲、經濟前景一片看好,但他則身在偏遠的非洲,如果年輕世代想進入這個志業,也要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

突破舒適圈 難忘的駐外經驗

在擔任政務次長兼外交學院院長前,田院長擔任駐印度代表,我們好奇詢問過往派駐他國時有沒有印象深刻的經驗?他先介紹外交部會依照生活條件、衛生環境、教育水準、 方便性、交通便利性、治安等評鑑標準,將世界各地分為 A、 B、C、D 等不同區域,歐美地區等國家大多屬於比較好的 A 等級,不過 D 等級的國家地區則可能衛生條件差、有動亂、 疫情等,孩子也可能沒有學校就讀。在外交部任職 40 年的期間,這四種等級的區域他都曾派駐過,但若要提到印象深刻的經驗,田院長認為:「在越艱苦的地方,反而印象最深刻,因為在舒適圈中不需要擔心太多。」在美國待過多年, 卻坦言對那段經驗印象不深,反倒是在環境條件較差的國家時,要先擔心有沒有水?電什麼時候來?東西是否買得到? 安全有沒有問題?工作能否順利執行?

田院長分享他派駐至賴比瑞亞時的經歷:當時工作的地方距離家裡大約只有 5、6 公里,但因為賴比瑞亞剛打完內 戰,不僅內部混亂、沒水沒電,也擔心有叛亂組織,因此由奈及利亞成立維和部隊,派軍隊荷槍實彈駐紮,途中必須經過十多個哨所。由於路上的電線都被剪掉拿去賣,晚上沒有路燈,經過哨所時要將車子打開燈、打開行李箱確認完才能放行,而且每天都必須經歷這段接受檢查的過程。不過當時中華民國與賴比瑞亞有邦交,經常舉辦活動、送米給當地人, 經記者前往拍攝報導後,讓當地人對台灣產生良好的印象。

田院長也說,因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才會留下深刻記憶,當時水龍頭打開只有黃色的水、住的地方只有兩台發 電機輪流發電,讓早上、中午能夠煮飯,晚上能比較舒適地睡到第二天早上。他當時與家人一起前往賴比瑞亞,兒子、 女兒都一起去,沒有電時既無法看電視、玩遊戲,天氣熱也無法開冷氣、電風扇,家人先行離開時,子女才體悟到「原來電這麼重要」。

因外交工作看遍世界 發現台灣良善力量

除此之外,田院長還分享許多令他難忘的經驗,這些聽來相當艱辛、驚險的回憶,我好奇詢問是否感覺相當辛苦? 田院長笑著分享這些難忘的經驗,也說:「台語有句話說:『吃苦當吃補』,也就是我一開始提到外交人員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如果能在外交工作上有所收穫和成就,即使沒有完成任務,也能從中獲取經驗。」他認為,外交無法以成功與否評斷是否有做好,因為國際間的局勢難以掌握、很多事情也可能超出個人的能力範圍,因此只要盡力去做都是好的。

畢業於外語系的田院長一開始並沒有特別把目標設定往外交發展,但他覺得自己的個性喜歡往外跑、與人接觸,畢 業後想要從事可以向外看世界的工作,當時便把目標放在海員、空服員這兩項工作上。但他笑說,自己當兵抽籤要到金門當兵,當時從高雄搭船到金門時,所有阿兵哥都暈船吐得 一蹋糊塗,因此讓他放棄從事海員的想法。後來進入航空公司擔任地勤,正好遇上民眾在松山機場抗議中美斷交事件, 讓他印象深刻,所以報考了外交特考,也在機緣下順利考取。

田院長說:「我是外交學院第 14 期結訓,今年結訓的則是第 54 期,我在外交部服務 40 年,這份職志至今仍沒有 改變。」台灣雖然目前只有 15 個邦交國,外交環境在根本上與過去不同,在此情況下與世界打交道相對辛苦,因此必須以不同的方式和國際接軌。不過,疫情下世界各國受到台灣人的幫助,發現台灣不只防疫做得好,還能幫助人、維持自己的經濟水準、生活保持常態,因此在國際間慢慢被看見。 他認為台灣的成功是因為台灣人民善良、具備傳統的美德, 不侵略、不欺騙、做生意老實、與人交往誠懇,在別人有難時盡力幫助,而且民眾和政府的配合聯繫相當好,具有成熟的民主。當世界願意和台灣人站在一起時,大家發現這股良善的力量是讓我們最感到驕傲的地方,因此被世界看見。

外交並非艱難學問 人人都是外交官

當人民注意到外交不一定只能靠政府,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以自身的力量與外國交往時,就展現出每個國家的人民 與政府的實力。田院長也說,未來全世界的外交方式可能會轉為更紮實的「實力外交」、為國家爭取最大利益,從國民本身做起的「國民外交」,會讓你發現其實外交工作並不如想像中的困難。

外交學院除了培訓外交人員外,也與別國的外交學院、 國家互相交流,或提供外國外交人員及眷屬學習華語等,更 舉辦「全民外交研習營」,歡迎一般社團、政府機構、民眾、 學生參加。他說:「外交不全是硬碰硬,也有巧實力、軟實力和暖實力。外交也並非神祕的事情,也非高高在上,與人交往都是外交的一部分,我們不過是在這個領域中專門去執行的人。」田院長最後以「Keep walking. Keep working. Keep marching. Keep forwarding.」表示他對於這份工作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