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格 圖/ Shutterstock
沒接觸過社會研究法(下簡稱社研法)的同學,翻開課本第一、二單元,應該就會覺得難以理解。大量抽象且涵蓋哲學、社會學的概念,例如實證典範、詮釋典範等等,都讓初接觸的人難以理解。有些同學甚至還沒翻開課本就已經心生畏懼,以為這個科目所學的統計會需要大量數學運算,對於數學能力差的人來說,可能會先入為主認定自己學不好,無形打擊自己的信心。
對此,梁昕老師不諱言的說,社研法確實涵蓋範圍廣,但根據過往的經驗,考點相當明確,並非漫無邊界。至於同學害怕的統計部分,考試很少考計算題,通常考的是觀念,請考生解釋。面對社研法,梁昕老師鼓勵千萬不要怕,依照老師的重點提示以及大量練習,這一科肯定能拿高分。
社研法四大內容準備攻略
社研法整體內容可分成四大部分,分別為「對象」、 「工具」、「方法」、「分析」。梁昕老師提醒,這四大內容有連貫性,建議同學按照順序釐清社研法的架構,準備起來也會更加輕鬆。
◎ 對象:經常考抽樣的意涵、隨機抽樣類型、擬定抽樣計畫等內容,且考題經常出情境應用題。
◎ 工具:主要分成兩大部分,一是工具的品質,也就是信度、效度;二是工具編制。現今考題已經少考單純的概念題,通常會請考生舉例說明。
◎ 方法:過往量化考題較質性多,但近年已有五五分的趨勢。考生應注意質性與量化的差別,以及兩者個別研究方法有哪些。建議同學先了解意涵,再研究實施步驟、方法特性與優缺點。這部分的考題喜歡請考生設計一個具體的研究計畫。
◎ 分析:質性分析出題機率較低,因為過於主觀,頂多考概念與原則。而量化分析考題就經常出現,比如說給考生一個報表,詢問如何解讀、有何意涵。
梁昕老師特別提醒,準備社研法絕對不能埋頭苦背,要真正理解每一個單元內容,才能有效幫助記憶。此外,近年考題非常喜歡考情境題、應用題,平時讀書就應該搭配一些例子記憶,老師上課也都會舉例子輔助教學,幫助 同學更快記住內容。
準備設研法三階段
梁昕老師就自身經驗,分享準備社研法的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聽課:如果有報名補習班課程,可以將每一星期分成兩部分,當週聽完課,應該要再找一個半天完整複習上課內容。
◎ 第二階段-複習:當課程結束、全部內容都已讀過,這時距離考試應該差不多剩三到四個月。這個階段需要再一次複習,但在複習前可以試著闔上課本,回想各個單元的重點,不用寫得太完整。如果發現有些地 方卡住想不到,就表示該部分記憶薄弱,應該特別加強。此外,本階段也可以搭配考古題練習,驗證自己的學習狀況。
◎ 第三階段-練習:距離考試僅剩一個多月,此時可以大量練習題目,舉凡國考出現過的社研法題目都可以拿來練習。老師建議,後期練習可以把大綱、關鍵語句寫出來即可,主要是透過大量練習題目,掌握各種題型變化,考試看到陌生題型較不易慌張。
申論題答題策略與技巧
老師建議同學拿到試卷先不要急著下筆,每一題花 2 ∼ 3 分鐘,把考點圈出來,仔細看題目問什麼,並擬定初步的答題大綱。老師舉 110 年原民特考四等題目為例:「請說明『三角交叉檢測』的意義,並分別由測量方法、觀察者與理論等面向來說明如何操作。」題目很短,如果只把考題中的三個面向解釋完,篇幅一定很少,老師建議遇到這種題目,應該要進一步分析其功能、優缺點。
而在作答的時間與篇幅分配上,以高考社會研究法考科為例,共四題,老師建議每一題作答時間應控制在 25 ∼ 27 分鐘內,且從考前就應同步練習掌控答題時間。每一題篇幅約 1 又 3/4 面,大概 40 ∼ 41 行,且答題內容要包含前言、本文、結語,其中前言是經常被同學忽略的關鍵, 因為閱卷老師可以從前言知道你對題目的掌握程度,也能快速了解你後續作答的架構,直接影響他是否願意繼續往下閱讀的意願,對分數的影響不容小覷。
最後,梁昕老師再次鼓勵同學,千萬不要一開始就判這科死刑,社研法考點固定、有標準答案,只要平時多利用實例輔助學習,應答絕對信手捻來。
詳細內容請參考2022MyPlus狀元大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