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和平不如想像中容易,俄羅斯為什麼要攻打獨立多年的烏克蘭?

今年2月爆發的俄烏戰爭衝擊全世界,是因為俄羅斯不滿烏克蘭想加入北約,從而發動的嗎?世界各國對於俄烏戰爭做出什麼對策?又為何有人認為俄烏戰爭的下一步可能影響台灣?
By 加分誌 2022/04/11 00:00:00

文/LISA      圖/Shuttterstock

戰爭不是一天造成 俄烏戰爭背後的歷史情仇

俄羅斯總統普丁在今年2月24日以武力入侵烏克蘭,引起全世界關注。他在對俄羅斯民眾的電視演說中,將這次入侵烏克蘭定位為「特別軍事行動」,希望讓烏克蘭「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然而這場戰事持續至今,每天都有數百萬難民流離失所、城市內的房屋成為斷垣殘壁,沒有人確定何時才能來到戰爭的終局。

世界上的戰爭通常來自累積已久的對立,而國與國之間的紛爭起因不外乎關於土地、金錢、政治型態或國家安全,俄烏戰爭也不例外。若要了解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長期累積的糾紛,可以從普丁演說中提到的關鍵字:「頓巴斯地區」、「北約東擴」、「烏克蘭對俄國造成的不安全感和威脅」,來回溯造成今日俄烏戰爭的歷史淵源。

蘇聯解體後 意識型態的抗爭

時間拉回冷戰結束、1991年蘇聯解體,許多東歐國家脫離蘇聯並各自獨立後,開始推行了不同程度的「去俄羅斯化」的政策,例如降低俄語的使用比例、關閉俄語學校、關閉俄語電視台等。除此之外,烏克蘭政府的執政者也不斷推動「烏克蘭化」政策,在1996年通過的新憲法中,更明確列出「烏克蘭語」作為國家語言,不僅積極提升烏克蘭語的使用比例,以及促進烏克蘭文化發展的政策,如教育、出版、電視節目。

不過,由於烏克蘭與俄羅斯互相接壤,境內的民族除了烏克蘭人外,有約17%左右的俄羅斯人主要分布於烏克蘭東部及南部,使用俄語或親俄比例較高。這樣的政策從烏克蘭人的角度來看,或許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但在烏克蘭國內的俄羅斯民族眼中,使用俄語的機會逐漸消失,將來是否會成為弱勢也成為隱憂,因此「親俄」、「親歐」的意識型態,也在政策和民族認同的情況下逐漸形成。

向西方民主自由國家靠攏的烏克蘭

烏克蘭自獨立建國後便表達加入歐盟的意願,但俄羅斯的反彈和歐盟的猶疑,讓烏克蘭遲遲無法正式加入成為會員國。經過長時間的斡旋和討論,好不容易促成歐盟與烏克蘭簽訂歐盟連繫國的相關協定,對於經濟、能源政策、入境簽證限制、自由貿易協定等有進一步的合作,提升友好外交關係。2013年,時任烏克蘭總統的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屬親俄派人士,原本已經答應要簽署歐盟連繫國的協定,但最後卻暫停簽署、轉而表示要強化與俄羅斯的關係。

這引發了烏克蘭國內的抗議示威,甚至擴大成為「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要求與歐盟簽署協議,並且讓總統亞努科維奇下台。原本只以首都基輔為主的抗議運動,最後擴散到烏克蘭全國,最後親俄派總統被推翻,重新選舉後由親西方民主國家的總統上台。

有人認為這場示威運動是烏克蘭民主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同時也讓親俄的烏克蘭東部、南部地區居民產生反彈,不滿基輔的新政權。位於東烏克蘭的頓巴斯區和南烏克蘭的克里米亞,人口組成有超過半數以上是俄羅斯人,並以俄羅斯語為主要使用語言。他們希望俄語也能成為官方語言、期待烏克蘭的外交政策保持向俄羅斯靠攏。

面對內憂與外患 向外尋求援助和結盟

於是原本的民主示威運動造成烏克蘭國內親俄勢力的反動,導致2014年初發生克里米亞危機和頓巴斯戰爭。南部的克里米亞主動開放俄軍進入、占領,當時甚至透過公投表決通過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但片面的公投表決結果並沒有受到烏克蘭的認同;東部頓巴斯地區的頓內次克州和盧干斯克州則由民兵發起對抗,與烏克蘭軍隊發生內戰,親俄勢力獲得俄羅斯的軍援支持,發展成為意識型態的對抗。兩國雖然在2015年簽署《明克斯協議》同意停火,但雙方仍持續發生交戰事件,埋下2022年俄烏戰爭的種子。

烏克蘭面對鄰國俄羅斯長期的武力威嚇、軍事衝突,除了自我保衛抵抗之外,當然也會向外尋求援助。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以下簡稱北約)是冷戰時期歐洲基於防衛對抗蘇聯而成立的組織,儘管蘇聯已經解體,但1997年新加入了東歐及原本蘇聯的國家。北約東擴後,與俄羅斯西邊的交界僅剩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白俄羅斯是親俄的國家,但烏克蘭在獨立後不斷往西方民主國家靠攏,更積極表示希望能加入北約,讓俄羅斯感到威脅。

俄羅斯攻打烏克蘭想要得到什麼?

儘管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持續與西方世界在意識型態上互相抗衡,但北約擴張的威脅足以讓俄羅斯直接發動軍事行動嗎?普丁在開戰前的電視演講中提到:「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不僅僅是一個鄰國,烏克蘭是我們自己的歷史、文化、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基於西元9到13世紀時,現在的烏克蘭、白俄羅斯、西俄羅斯的莫斯科曾屬於同一個國家「基輔羅斯」,他強調俄羅斯與烏克蘭是同文同種的民族,不應該分開。

與此同時,烏克蘭是全世界排名第五的小麥出口國,也是世界重要的糧食出口國,自蘇聯時期烏克蘭就是俄羅斯相當重要的糧倉。而且烏克蘭擁有鄰近黑海的克里米亞半島,是俄羅斯通往大西洋的重要航道,在經濟和戰略上有極具重要的意義,儘管克里米亞透過公投表決加入俄羅斯,但在國際上仍有相當大的爭議。綜合以上幾點,不免讓人猜測俄羅斯想打著「民族統一」的口號,實則覬覦烏克蘭的土地和自然資源。

開戰後世界各國的反應

2022年俄羅斯軍隊進入烏克蘭後,雖然普丁表示「不會侵占烏克蘭領土,也不會以武力逼迫任何人」,卻將武器、飛彈等炸毀一般民宅、學校、醫院,傷及無數平民百姓。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直到3月19日為止,已經有超過330萬難民逃離烏克蘭,約有230萬人由臨近的波蘭接收。

世界各國對於俄羅斯的軍事行為表示抗議之外,也祭出各方面的制裁,包括:將部分俄羅斯銀行排除在國際支付系統SWIFT之外、德國停止審查北溪2號天然氣管線、歐盟政府宣布停止對俄籍航空開放領空、歐盟及美國提供金援和軍事武器協助烏克蘭。

台灣面對強權的既視感

俄烏戰爭爆發正好接近電影紀錄片《時代革命》在台上映的時間點,不少人也談論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狀況,與台灣、香港和中國的情形有相似之處。在不少台灣人眼中,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關係彷彿可以看見中國與台灣的影子。

生長於21世紀的我們認為和平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但俄烏戰爭同時提醒我們「和平並不是單方面的努力」,世界上仍有許多地方的人民飽受戰爭之苦。烏克蘭積極抵抗的精神、展現出誓死保衛國家的態度,也讓全世界都相當敬佩。各國除了將目光聚焦在俄烏戰爭,同時也在觀察世界強權大國和國際組織的態度和行動。

在台灣的我們除了關注俄烏戰爭的狀況、為烏克蘭發聲和提供援助之外,也應該試著思考:若有一天無法維持和平的現況,現在的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強權,持續展現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