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MANDA 圖/Shutterstock
在大學中修課,時間比以往國中、高中時寬鬆許多,別看大學有四年,其實時間咻的一下就過去了。很多人到了大四,才拚命鑽研畢業門檻。其實若平均規劃時間,畢業門檻雖瑣碎,還是可以在畢業前優雅地修完,甚至能提前達標也說不定,可見這是時間管理課題。事有輕重緩急,畢業門檻也不例外,把困難的部分先完成了,大四的時候就能翹腳找工作等畢業啦!
最好按時間完成的大魔王:畢業學分門檻
各大學對畢業學分門檻的規定,由於〈大學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二條規定,大部分落在128學分,大學修業四年者,必須要達到這個門檻才能畢業,是畢業門檻中最難一蹴而成的要求。若以平均分配來算,每學期最好修至少16學分。而大部分科系在修課上都會盡量規定,大一到大四時該修哪個階段的課程,這部分可以好好參考,若是選課規定寬鬆的學校,也可以提早修習下個年級的課程。

如果在大一時還無法決定要修哪些課程,可以多多按照自己的興趣選課,嘗試不同的科系,了解嚮往的領域是否符合你的想像。到了大二時,避免時間來不及,若你有意輔修、雙主修,要盡早決定。提醒一點,當你瀏覽各種學程的開課名單,思考想修哪些感興趣的課的同時,要記得每學期教授開哪些課並不一定,你想上的那門課可能直到畢業都開不成;課程的修課人數限制、篩選機制也要考慮到。
必須注意的是,即使你修完所有學程的學分規定,可能也還沒達到畢業學分的門檻,因為所有的學分加起來,可能還沒128學分!或者就算修滿128學分,也還有一些必選修學分未達標。注意你修習到的總學分數,能夠避免發生非常悲劇的烏龍。
魔鬼藏在細節裡:各領域規定的學分數
各個大學與科系,通常有各自的學分規定,需要兼顧校領域的通識課與系上的必選修,這也是大學修課時需要仔細計畫的地方! 有時各領域的課程有重疊,修完這門課,就能拿到兩個領域的學分認定,一開始就算好學分數,能避免走冤枉路。
多數學校都會在大三、大四才進行畢業學分初審的作業,也有進行線上作業的系統,已修習過的學分、各學程的要求是否已完成都會清楚條列,因此在一開始就能利用起來,幫助自己準確的計算每學期的學分數。
學分之外的事情:英文門檻、體適能、服務學習
畢業門檻除了學分之外,還有些讓人覺得麻煩卻不得不完成的事。英文證照的分數門檻,通常也是讓許多人煩惱的問題,可以在一個學期修少一些學分數;或者在空閒的寒暑假準備英文考試,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體適能也與英文一樣,最好在大一時就完成,原因在於,剛考完學測或指考、高中剛畢業的大學新生們,通常是英文能力跟體力最好的時候!

服務學習延續高中的老樣子,需要去各種志工活動賺取時數,看各校的規定,有些學校是沒有服務學習的。服務學習時數在校內其實非常容易取得,大學的許多設施:圖書館、諮商中心、行政處室,熱門或冷門的各種中心,都有需要學生的職缺,並提供服務時數的證明。除了處室之外,各式大學活動,新生入宿、大學個人申請面試、校慶、運動會都是十分缺人的時候。這些職缺有時會由學校郵件公告,有些則需要你主動去詢問。
準時畢業是期許,對未來的計劃也能多樣
在一般觀念之中,大學就是讀四年,學生們大多也以此要求自己,遇上延畢的學長姊,難免猜想他們沒有準時畢業的原因,其中或多或少包含負面的揣測。其實在大學修業四年準時畢業,最多是自己對人生規畫的要求與期許。在跨領域人才吃香的現在,大學雙主修、輔修的學生屢見不鮮,為此延長修業時間也越來越正常。只是,因為自己的規劃而延畢;還是因為畢業門檻沒達標而延畢,實在是天差地別的理由。按部就班的填充畢業門檻的標準,才能不在畢業前夕被這塊惱人的小石頭絆倒。
延伸閱讀
畢業要先就業還是繼續進修?這個問題你現在就該想清楚
畢業即就業,4 位應屆公職上榜生分享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台灣畢業生 成為社會新鮮人的發展概況
給學長姐的: 追求想要的,探尋第二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