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NANCY 圖/ Shutterstock
跟上企業永續潮流,在學校充實永續素養
過往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引發了現今的極端氣候,保護環境逐漸成為全球共識。除了環境永續,企業對整體社會的回饋關懷及公司組織管理的透明化,也都成為社會關注的指標。在這樣的浪潮下,不只人人應該具備永續素養,成為永續行動的一份子; 若進一步讓永續成為專業,讓你更能掌握未來脈動,成為協助企業從事永續行動的良材。
ESG:保護環境、回饋社會、管理透明
2004 年聯合國的《Who Cares Wins》報告中提出了 「ESG」的概念,企業除了追求獲利,也應在環境保護(En- 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 三方面有所作為。其中「環境保護」包含溫室氣體排放、碳排放、污染處理等,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讓生物都能生活在更好的地球上;「社會」則是和員工、供應商、客戶等利害關係人之間的關係;「公司治理」包含主管薪酬、股東權利、 董事會多元等,在公司營運上公開透明,讓投資人安心。
有別於帳面上的獲利,企業在永續方面的成績,更能有效確保這間公司的素質,以及是否能長久經營。投資人和社 會大眾共同關注企業的永續程度,具備永續素養、能規劃、 執行永續行動的人才,近年來逐漸被企業重視。

企業做好 ESG,為人也為己
ESG 不只是企業自發性行善,法規和許多現實條件讓企業不得不正視,將 ESG 納入公司經營考量之中。如各國紛紛為節能減碳立法管理,確保減碳進程。台灣也制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把 2050 淨零碳排目標入法。徵收 碳關稅、碳費勢在必行,企業不得不進行碳盤查、碳揭露以符合法規要求。
除了國家的規範,一些國際大廠開始對供應鏈提出要 求,如蘋果要求供應鏈以「低碳環保材料」製作產品、 Google 則重視使用綠色能源。若台灣企業希望能接軌國際, 便不能忽略環保趨勢,才能成為國際企業信任的供應商。
透過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可以降低極端氣候的發生,避免因缺水、缺電造成供應鏈無法如預期生產。環境保護不只是為了大眾,對企業也是一種風險管理措施,避免大自然的反撲。
大學開永續課,師生共同實踐永續
國外在永續相關的課程已行之有年,且種類多元。如英國牛津大學環境政策碩士課程(MSc Nature, Society and Envi- ronmental Policy)包含「國際環境法」、「環境經濟學」、 「企業環境管理」等跨學科的領域;荷蘭的萊登大學與台夫特理工大學共同開設工業生態學課程(Industrial Ecology Program),以再生能源為主題,探討政策如何落實、工廠製程如何改善。
因應世界潮流和企業人才需求,台灣的校園中,永續相關課程也逐漸增加,中國文化大學開設「永續創新學院」, 讓永續觀念可以和全校 13 個學院對接、開展,永續不僅是獨立的學科,所有知識都可以和永續產生關聯。此外文大與澳洲西雪梨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合作,引進最新的國際永續觀念,並配合大量業師和產學合作,讓學生不只是學知識,也能實際應用。
與自然相關的海洋大學、以農學院著稱的中興大學、嘉義大學,也多有與永續相關的課程,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也 了解自然,與之共存。
除了大學部課程,許多大學重視終身學習,推出「ESG 永續規劃師認證」、「永續發展碳管理證照培訓」等,讓學生能帶走證照,真正與職場接軌。
不只企業跟上了永續風潮,學校也看到了此一趨勢,提供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充實自己的永續知能,不只是身為公民的責任,也能讓自己被企業看見,抓住永續職涯這個絕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