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人才需求 領航永續教育的方向-專訪中國文化大學永續創新學院院長方元沂

在永續成為熱門趨勢的現在,中國文化大學率先成立永續創新學院,以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 (SDGs) 為理念,整合校內課程, 推動永續教育,深化學生在資訊變動快速社會的適應力。本次《加分誌》邀請到永續創新學院院長方元沂教授,與我們分享他在教育端推動永續理念的經驗,和永續人才培養的未來趨勢與看法。
By 加分誌 2022/11/07 00:00:00

文/ AMANDA 圖/ LILY 拍攝、方元沂教授提供

永續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在國際上已有不少完善的標準與規範,市場與產業界正在經歷一番大更新,對具有永續素養的人才需求強烈,教育要如何迎頭趕上, 是必須面對的課題。除了成立永續創新學院, 建構校內課程間的跨領域連結;中國文化大學也在校園間積極的推動永續教育,希望能與方興未艾的業界「綠領人才」需求相契合。

連結各領域的教育平台

中國文化大學在兩三年前開始整合全校課程,2021 年成立永續創新學院後,將課程內容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 17 項指標,不遺餘力的推動永續教育。

院長方元沂教授解釋,永續創新學院就像是一個平台,提供全校各學院鏈結課程,也更容易推動跨校課程與校內跨領域課程,以多元包容的理念,使同學成為「跨域整合」的永續人才,面臨未來的就業挑戰。

「同學們可以先修基礎課程,再進一步修專業領域中的進階課程,修完學程後會給證明,成為業界的敲門磚。」如今校內的老師已組成學群,景觀系研究水陸減塑,商學院則對永續金融、碳交易等很有興趣,開發的課程之後會變成永續必修學分的一部份。

因應就業市場上永續人才缺乏的強烈需求,永續創新學院也積極地與業界對接,盤點職場上的永續人才需求,將課程內容與職場上接軌,是「連結永續人才的最後一哩路」。

在永續創新學院之前成立的「曉峰學苑」,秉持著「跨域學習」的理念,永續創新學院則更進一步強調與永續連結。 方教授認為,做為一個新興的領域,永續領域需要「從做中學」,也強調學生實踐的行動力。曉峰學苑就像永續創新學院的前導計畫,也在專案實踐中為永續課程提供許多經驗。

跨校聯盟的永續課程計畫

永續教育不只是一個學校的事情,整合各校資源才能更有力量。方教授也提到,未來中國文化大學將與輔仁大學、靜宜大學、中原大學等展開校際的課程合作,像是近期與東海大學、中原大學跨校組成永續社會教育課程,每間學校提供一個課程。目前已取得了教育部數位課程計畫的補助,除了貼合永續理念,課程影片將發布在教育部磨課師等平台,深化數位學習;全英文授課的方式也更能接軌國際。

在法律系任教的方教授說,這學期中國文化大學開設的 「數位素養:科技時代永續發展的機會與反思」,便是由他與資傳系的李亦君教授及財務金融學系練凱文教授合作開設,屬於這次計畫中的初階概論,未來幾年會陸續開設更多進階課程。

強調賦能:大學端的永續教育

面對更廣泛的大學永續教育問題, 方教授提到 ESD(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他表示永續教育有相當明確的指標可以遵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在推動『賦能』的概念,強調帶同學去場域實踐行動,從認知到聯繫,再到產生行動力。」在教育中給予學生、教師更多的自主性,學生瞭解永續的基本精神後,思考「實踐永續能創造什麼價值?」繼而主動產生實踐計畫的能力,將思維與行動統合在一條線上。

未來思維:永續人才重視的素養

台灣產業如今面臨「綠領人才」不足的窘境,也顯示台灣永續教育資源的不足,方教授認為,由於永續人才更重視 的是跨領域連結與對永續精神的認同,國際上永續領域的發展也變化飛快,無論是在學還是在職的社會人士,平時都可以多關注國際趨勢,也透過瞭解目前的國際標準,如碳足跡計算、永續報表、企業永續成果標準等。應屆畢業生與求職者,可以先行瞭解相關產業對永續發展的需求、政府的法規要求等,如保險業如今看重永續保險、公平待客原則;金融業重視 ESG 投資理念。

具有未來永續發展的視野與基礎的概念,便可以在永續方面提供意見給公司,留下深刻印象。

永續指標進行式

方教授指出,台灣其實具永續發展的良好條件,有密集的高科技產業、教育程度高的人民,若能透過教育導入永續 素養,讓每個人消費的時候關心永續,願意多花一塊錢,購買符合永續理念的產品,消費者風氣便會很快地影響產業發展,使企業必須更用心的符合永續理念的變革。

由於永續發展的目標涉及領域廣泛,業界很難用統一的標準找尋人才;企業、資方逐漸傾向於聘用兼有永續知識的跨領域人才,未來對具有跨域視野的人才需求,只會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