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觀光!與藝文活動結合的新形態國旅

席捲全球的Covid-19疫情爆發後,當國境封鎖,出國旅遊不再能輕易動身時,國內旅遊成為人們的首選。但在2022下半年,隨著各國防疫鬆綁,國門重開,國旅在一些網路的討論中,似乎又要被「打回原形」,淪落回原本那個讓人覺得又貴又不值的印象。
By 加分誌 2023/02/08 00:00:00

文/邱立崴 圖/Flickr.com

但是國旅是否真的式微?若單憑網路輿論如此斷定恐怕失之片面,因為驅使當代人跨地域移動,前往另一縣市從事休閒消費的動力,已不只是「到某個旅遊景點從事觀光」,更經常是與「參加某個活動」產生結合。

音樂祭崛起 旅遊新模式

「音樂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台灣自2000年代起開始出現大型音樂祭。隨著唱片產業崩盤,音樂祭已然成為最重要的流行音樂商機。對樂迷來說,音樂祭也不只是單純的聽音樂,更是一個能與同好相聚、與偶像見面、感受氣氛、暫時跳脫現實的狂歡場合。以「大港開唱」為例,自2006年開辦以來,至今幾乎已成為高雄的代表性符號之一,不只門票年年秒殺,連旅館都讓人搶破頭。

美術X美食 身心皆滿足

除了音樂祭以外,其他的藝文活動也往往能吸引愛好者專程前往,帶動周邊經濟。例如2022年,台灣宗師級雕塑家黃土水作品「甘露水」重新面世的特展【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分別在台北北師美術館及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不僅帶起台灣美術史一波關注熱潮,許多藝術愛好者甚至樂意南北兩地奔波朝聖。又如嘉義市立美術館推出【人.間-陳澄波與畫都】特展時,藝文社群也同步討論起嘉義美食,如何在看展之餘順道「吃爆東市場」。

去年同樣引爆話題的台南美術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更是紅到必須預約時段以分散人潮的地步,創下30萬人次觀展的破館史紀錄。而由於2022年雙十連假適逢該展進入最後一周,再加上「浪人祭」同時開辦,讓原本就是觀光熱點的台南灌入20萬人,不僅停車、住宿難求,各小吃店大排長龍,甚至整個市區的共享機車都全被租光。



文史探索 打開旅遊的另一扇門

除了上述的期間性藝文活動以外,國內亦有業者開發出了文史類型的旅遊商品。旅行由學者專家擔任導覽,為參與者介紹台灣某地的歷史、民俗、建築,以及各種值得探索的地方故事。這種活動讓參與者不僅只透過旅遊吃喝玩樂,更獲得深刻的在地體驗,同時也促進了地方創生,是種十分值得推廣的旅遊模式。

透過參與型的藝文活動,掀起的周邊效益十分廣大。在這種模式下消費者的主動性更強,是根據自己的喜好,為了「參與」而前往一地,而非被動接收旅遊資訊後安排出一趟典型的觀光行程。因此,我們恐怕不能再以傳統旅遊的角度來論斷國旅是否已式微,反倒是該重新問問自已,想從旅行中獲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