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崴 攝影/邱立崴 從商行到書店的百年老屋 郭怡美書店的前身是日治時代富商郭烏隆創辦的「郭怡美商行」,經營米穀雜糧批發。郭烏隆與另兩位富商陳得貴、莊輝玉號稱「大稻埕三仙」,據說這三仙就足以左右當時全台綠豆的價格。1922年落成的郭怡美商行洋樓,就是郭家往日榮景的見證。洋樓以紅磚砌成,佈滿西洋歷史主義的花草紋樣,樓高三層,再加上屋頂的裝飾山牆,更顯得高大氣派。在西洋風情中,又混和台灣傳統的獅子泥塑,多了一份醒目。 但隨著後代分家,這間洋樓也被轉賣。不過在命運的巧妙安排下,正值洋樓邁入百年之際,郭烏隆的孫子,出版集團「讀書共和國」創辦人郭重興,為了開設書店,居然因緣際會重返這座祖父的起家厝。「郭怡美書店」的開張成就一段佳話,也增添了這座建築的傳奇性。 新舊融合的內部空間 走進老店新開的郭怡美書店,明亮的採光與配色,讓人對大稻埕老街屋內部陰暗陳舊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觀。書店一樓是台灣本土主題專區,凸顯出這家店的自我定位,以及對在地文史的重視。在樓梯間則展示著與商行相關的歷史資料、整修紀錄,以及過去留下來的磁磚、門牌等老件。 二樓是各國文學及歷史區域。在靠窗位置設置了塌塌米座席,讓讀者能坐下在自然光下輕鬆閱讀書籍。由於在商行時代,二樓是作為倉庫使用,因此在二樓地板上有一個圓形的吊貨孔。這顆吊貨孔在整修時被保留下來,記錄了建築從過去到現在的歷史脈絡。 三樓是藝術類書籍。除了書本陳列區域之外,在樓梯下還有個用木牆圍起的小房間。較為昏黃的燈光,加上房內陳設的藤椅,營造出一個充滿故事感的溫暖空間。再往上一層,則是屋頂下的閣樓,現在被規劃為藝廊使用。從三樓的窗戶往外看,對街洋樓精巧華麗的立面與裝飾山牆幾乎近在眼前,是一個觀賞大稻埕街屋的絕佳位置。 傳統的大稻埕街屋分為前後棟,郭怡美也不例外。現在兩層樓的後棟在一樓設置咖啡店,爬上略為陡峭的階梯後,是個可兼做講座等活動場地的親子閱讀區域。在後棟二樓與前棟三樓間,則在整修時增設了一條跨越中庭的階梯,連結至前棟三樓,是這座百年老厝少數較具現代感而時髦的設計。 在電子媒體取代紙本書,電商取代實體書店的今日,像郭怡美這樣有著獨特外觀與空間,並且充滿故事性的一家書店,或許正是吸引人們前往一探究竟,進而拿起書開始閱讀的一股新動力。同時也希望這種老屋新生的利用模式,能為全台各地的文化資產再生帶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