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街頭的浪浪們 動物保護的現況與未來

流浪動物議題在臺灣社會受關注許久,走在路上不時可以看到浪浪們穿梭 大街小巷,幸運的有人餵食照顧,不幸的飽受疾病摧殘或路殺,甚至攻擊民眾、 野生動物的事件也時有所聞,流浪動物問題除了錯綜複雜外,每個人對於動物 保護的觀點也不盡相同,凝聚共識困難重重。
By 加分誌 2023/09/01 00:00:00

文/編輯部   圖/ shutterstock

流浪動物的保護及福利
提到流浪動物保護政策,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106年公立收容所全面實施零撲殺制度。不過,依現行《動物保護法》第12 條及第13 條規定,如果為解除動物傷病痛苦(例如重傷、重病),或患有法定傳染病嚴重影響人畜健康,經獸醫師評估後,仍可以執行安樂死。

除了上述政策外,似乎還有其他需要再努力的空間,監察院調查報告即指出,政府應進一步釐清「宰殺」、「零撲殺」及「零安樂」等觀念,落實源頭管理、寵物登記、積極裁罰、掌握寵物業繁殖數量、防杜非法繁殖販賣,並思考多元經營管理及收容模式。

流浪動物問題日趨嚴重
觀察農業部動物保護資訊網統計資料,流浪狗數量從104 年的12 萬8 千隻,增長至111 年15 萬9 千隻,可知在零撲殺政策實施後,相關配套措施無法有效抑制流浪狗數量增加,而民眾放養、餵食、未辦理寵物登記、未結紮、棄養等,除了加速繁衍外,更進一步對野生動物如石虎、山羌、穿山甲造成威脅。

目前公立收容所也面臨沉重負荷,至今年6 月底全國有8 個縣市處於超額收留的情形,尤其全國平均犬隻收容數量已快突破臨界值,加上目前只有被通報需救助、重病或追車咬人的流浪狗才會被送進收容所,導致送養不易,逐漸變成長期安養的場所,而喪失中途收容及媒合的功能。

重啟撲殺的攻防討論
在無法完全根絕棄養、放養及任意餵食行為下,為避免流浪動物增多及侵害野生動物棲息,去年有民眾於行政院「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議恢復收容所撲殺制度,引發民眾熱議。

反對立場也不甘示弱,認為恢復撲殺無法改善流浪動物問題,應另尋方法控制數量及杜絕棄養、放養,並認為乾淨餵食是目前社會普遍共識,不應過猶不及。

農業部則對此回應,已著手規劃寵物管理相關精進政策,就流浪動物侵害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將持續透過跨部會與跨域偕同方式,限制餵食行為並移除區域內流浪動物。



動保政策無法讓每個人都滿意
動物保護政策其實就是動物福利與人類利益的權衡,流浪動物議題更涉及不同立場的利害關係人,包括飼主、寵物業者、民間收容所、地方居民、動保團體乃至於野生動物等,尤其最難解決的部分還是每個人的價值觀衝突。因此,政府更需要與民間合作,盡量溝通凝聚共識,滾動修正現行作法,並提出各方尚可接受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