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佳如 圖/邱立崴攝 農業部農業科技司 提供 農業部農業科技司 李紅曦簡介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系碩士 經歷 農業部農業科技司 司長(現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場長 家住宜蘭的李司長,每每回憶起童年經驗都與大自然有關,加上祖母與父親鍾愛植栽,因此,促使她大學選擇園藝系,以親近最愛的植物。研究所畢業後,原先李司長一心想做行政工作或執教鞭,在因緣際會之下進入農委會擔任計畫助理,從事秘書工作,鎮日處理公文。李司長謙遜地表示,自己是進到行政單位從計畫人員開始摸索,才清楚當公務員的職責,也才確定自己對公部門有興趣,於是著手準備並順利通過專門職業技術考試與高考。對於自己的未來展望,李司長就是誠懇地從做中學習,一路踏實摸索而來。 今年8月1日,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李司長表示,升格真的走了很長的一段路,過程很不容易,這不單是農委會相關部門努力的目標,更是產業界與農民的期待。農業科技司前身為科技處,也由三個科增加為四個科,分別為主責前瞻布局的前瞻規劃科、主責創新研發的研究發展科、主責研發技術並擴散應用的技術服務科,以及主責食品加工、產銷履歷、食品加值利用之加工加值科,致力回應農業、社會及整個國家的需求。 智慧農業幫助農業傳承 李司長表示,過去大家都覺得從農非常辛苦,非得在露天環境下遭受風吹雨打,特別是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之後,太陽底下的農事就更辛苦了。透過智慧農業的幫助,可以幫助農友掌握像是溫度、濕度、水分等栽培因子,讓從農能夠更輕鬆、更精準,才能吸引年輕朋友有意願從事科技農業。李司長進一步說明,過去老一輩的經驗,都刻劃在大腦中,較不容易傳承,透過智慧農業的幫忙,可以將資料數據化,讓經驗傳承更加容易,也因為遠端遙控,讓農友不因需巡田而往返奔波,尤其近年來深受氣候變遷影響,天象變化嚴峻,期許透過智慧農業,可以做到預測產期產量與監測病蟲害,甚至進一步提高產銷決策能力,這些都是智慧農業的好處。 「農民」將成為保障更加完善的職業類別 政府如何輔導青年朋友從農?主要從校園與職業輔導兩個面向著手,在學校的體系中,設有農業相關科系,像是農場經營科或是園藝相關,農業部有「獎勵高中生從農方案」,鼓勵高中學子在求學過程中探索職涯,了解農場場域形式與工作型態,獎勵前往現場實作,到了大學之後,則有農業公費專班,提供學費、學雜費等資源補助。 針對校園體制外,有意從農的青年朋友,在從農初期,政府透過農民學院提供系統性的訓練課程,有入門、初階、進階、高階等班級,可依自己所處的階段選課,同時也積極媒合農場實習,累積實務經驗,好降低從農風險。確定要從農後,從租賃土地、購置貸款都有提供農業經營準備金,讓青農不用擔心一開始的從農生活。長久經營會有資金需求,政府提供低利貸款,甚至免息的貸款額度。設施、肥料、補助農機等,針對生財器具也會有相關的資源補貼,無論在資金跟設備、資源部分,政府都有相關協助,希望慢慢將「農民」建立成完整的職業類別。 在過去,跌倒、曬傷、熱衰竭,很難判定是否為職業災害,政府擴大設計農業職災保險範圍來協助農友,同時建立退休儲金制度與農業保險制度,針對作物風險,參考氣候參數,鼓勵農民投保,讓農友在生產過程中有相關保障。在行銷部分則透過實體與電商培訓,實體有希望廣場、展售市集、農民直銷站、國道休息站,通路布點好讓農民有地方展售、認識消費者,這些都是政府多年來的努力。其中有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人際關係的連結,不僅補貼硬體設備,政府更輔導當地各縣市成立青農聯誼會。讓彼此認識在地,如果未來有針對生產或事業上的經營,也可以透過青農聯誼會激盪出不一樣的一些合作火花,致力營造一個友善、良好的從農環境。 人才-最重要與珍貴的資本 除了關心農友的發展外,司長在自身職涯過程中,又曾遭遇什麼樣的瓶頸與挑戰呢?李司長沉思後回答:「我這困難,其實也不是真的困難,是我自己找的挑戰。」李司長表示,數年前自己職涯逾三十年,當時曾經唯一做不到的事情,就是讓機關同仁能夠恢復二十餘年前以帶職帶薪方式出國念書的機制。原本過去農委會曾有過很好的人才培育機制,可以讓同仁帶職帶薪出國進修博士,但民國80年後,立法院在一次附帶決議中,決議所有部會出國皆以短期為主,不可以去攻讀學位。 李司長認為這是很大的損失,因為出國進修的同仁,回臺後不僅視野提升,語言能力變好,更重要的是能與國際連結。有好的人才,才可以推動各項業務的創新發展,因此很多人都期待恢復帶職帶薪出國攻讀學位。科技處於95年成功推動「農業菁英培訓計畫」,但僅能攻讀碩士學位,直到李司長104年參加行政院高階領導研究班時,認識時任行政院人事長黃富源,在黃人事長的指引鼓勵,以及農委會相關長官同仁的努力與行政院人事總處協助之下,終於促成博士出國帶職帶薪的制度。對於我國農業人才接軌國際、學科研發能力與語文的提升,都有相當大的幫助。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與國際接軌,特別是臺灣對外關係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我國的農業與國外有實際接觸,顯得格外重要。這項利他的成就,一直都是李司長曾經覺得自己做不到,但如今想來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訪問的尾聲,李司長歸結農業科技司所扮演的角色,科技司是統籌規劃整個國家農業科研發展方向與經費支應的單位,因此一定要前瞻布局,預測產業或是社會未來的需要,致力掌握未來發展趨勢,此外也要提供相關經費給國內研究人員、農友、企業、引進國外技術或專家支援,支持相關單位攜手研發,好讓研發出來的技術能夠擴散到產業運用,讓科技農業化、農業科技化,利用科技協助、加值農業發展,增加農民、青年農友與企業的收入,也讓更多青年朋友知道,從農,也可以是一件高科技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