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逼人辭職新招 「安靜削減」?

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若說員工採取的安靜離 職是對公司體制與規範的無聲抗議,那「安靜削減」(Quiet Cutting) 就是公司與員工抗衡的新方式。
By 加分誌 2024/03/02 00:00:00


在2023 年,美國企業界出現了一股新的風潮,被稱為安靜削減。這股風潮並不怎麼正面,因為這個名詞背後代表的是,公司為了節省成本,不直接資遣員工,而刻意「將員工調離原本職位或職務,使其自願離職」。

大家都知道,自願離職與非自願離職的最大差別在於,非自願離職的員工可拿到一定的資遣費作為補償。隨著經濟衰退、人事成本提高,有愈來愈多企業開始採取安靜削減,來減少人事成本支出。根據跨國製造商Zetwerk 的統計報告,他們針對來自各行各業的414 名企業主和601 名員工進行調查,他們發現,將近四分之一 (73%) 的企業主坦承有採取安靜削減策略,他們所提出的原因是:績效管理。

安靜削減真的有辦法讓員工自請離職嗎?被重新分配工作的員工都去了哪裡?這是一項得以永續的政策嗎?會不會有負面影響?

安靜削減背後有許許多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內容,以下就讓我們帶大家逐步了解。同時也會提供員工因應方法,以對抗公司的安靜削減政策。


誰被安靜削減了?

前面提到,Zetwerk 的調查發現企業主實施安靜削減的最主要目的是要進行績效管理,也就是讓組織的績效得以成長,所以才會重新安排人事職位與職務。但也有42% 的企業主承認採取此法的目的是為了節省成本。這些企業主涵蓋了許多行業,以比例上來說,最多的是資訊科技業,其次是零售、教育、醫療保健以及工程與製造業。許多跨國企業也都榜上有名,如愛迪達、Adobe、IBM 等企業巨擘。

那些被安靜削減的員工,有可能被換到了其他部門,或是被指派做與原本職務不相干的其他職務,甚至是被調整上下班時間,例如原本上班時間是早上九點到晚上六點,結果被改成中午十二點到晚上九點。這樣的作法,往往衝擊了最底層的員工 (53%),其次是中階員工 (40%),管理階層與高階人士則較少被安靜削減。

對於此現象,耶魯大學講師喬安利普曼 (Joanne Lipman)做出評論:「過去幾年來,我們目睹了安靜離職風潮,以及大量的辭職人數,象徵經濟的強勁發展以及佔據上風的勞工。然而,安靜削減的出現,意味著原本的天秤已經開始朝另一端傾斜,如今,企業主握有更多主控權。」

利普曼這番話,也解釋了為什麼經常被安靜削減的員工都是中低階層的。這些員工之前是安靜離職的主力,他們沒有管理責任,工作較單純,可以徹底實行安靜離職。然而當經濟風向轉變,這些中低階層的員工也成為被安靜削減的最大受害者,因為他們的職位低,職務單純,企業針對他們的工作內容與範疇握有更大的掌控權。

反觀高階主管,他們手握管理職,有的人身兼數職,且肩負著業績、企業營運方向等重大責任,若輕易調換他們的職位與職務,恐怕只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麻煩。

測試你是否已被安靜削減
只要有超過6 項符合,就表示你可能已經被安靜削減喔!
■ 重要的工作職責被重新分配給其他同事
■ 被降職或是被更改工作內容
■ 被分配到沒有前途的新職位
■ 被設定不合理的績效目標
■ 被賦予不受歡迎的角色或是與角色不符的責任
■ 被阻止獲得應有的晉升
■ 被減薪或是拿到比過往少的獎金
■ 被改變工作時間
■ 被強加工作量且難以負荷
■ 被強迫搬遷
■ 被取消既有的福利



安靜削減帶來的衝擊不容小覷

「我今天收到一封公司寄來的信件,信中說我下個月開始要調到另外一個部門,我似乎只有接受或是離職這兩個選項。」華爾街日報的記者雷史密斯 (Ray Smith) 轉述了被安靜削減的員工的話。

他提到,有些人對於自己沒有被解雇鬆了一口氣,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感到憤怒或是困惑,因為新的工作要嘛職位較低,要嘛薪資更低或是責任更多,甚至得接觸完全沒經驗的新事物。這些人對於被突如其來的職務、職位變動,更多的是生氣。

另一方面,突然被通知要調職、更換職務,也會讓員工感到茫然,無所適從。尤其如果職位變低、薪資變低,更會讓員工猜測:「公司想傳達什麼訊息給我?是我能力不夠好?還是要逼我離職?」

尤其被安靜削減的員工真的不在少數,根據Zetwerk 的統計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受訪員工曾被安靜削減,更有一半的受訪者表示認識曾遭受這種做法的同事。有近五成的員工認為被安靜削減就是被公司背叛了。而且有62% 的員工並不喜歡公司對其所做的重新調整。

Zetwerk 還發現,被安靜削減的員工當中,有將近四成的人表示難以接受新的安排,而選擇了離職;另外有三成的員工計畫準備離職;並有三成員工對公司留下負面評價。

並不是只有被安靜削減的員工會對公司表示不滿,統計顯示,62% 的人看到同事被安靜削減,也會對雇主產生負面情緒,進而引發離職的想法。同時有56% 的員工表示,寧願被直接解雇也不要被安靜削減。

從統計數據來看,可以看到安靜削減對於員工的心理會產生負面影響,不僅被削減的員工信心會下降,且個人成長受阻,還會影響團隊的士氣、動力,甚至引發員工否定自我,進而減低工作效率與品質。

富比世的人資湯姆卡拉維拉 (Tom Caravela) 對此提出提醒:「我們所看到的安靜削減帶來的影響,大多還是在員工的情感面與精神層面。尤其是失望、困惑與不確定感,這些感受經常出現在被安靜削減的員工身上。」

然而,我們認為員工也不應該過分妄自菲薄,更不要忘記自身的專業所代表的價值。公司所進行的安靜削減,不見得與員工的表現有關,有可能是為了節省人事成本,也有可能真的是希望透過組織輪調,培養員工才能。所以,如果真的被安靜削減,切記不要讓這種暫時的挫折感阻礙自己,更不要因此失去了對自己的信心。

員工自保法

假設真的不幸被安靜削減,除了盡可能保持正面心態,你也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替自己爭取應有的權利或是替自己發聲:
1. 理性審視情勢
首先你得先確定自己是不是有真的被安靜削減,不妨透過前面提供的小測驗,評測一下自己是真的被安靜削減,還是只是自己太過敏感。

2. 整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
所謂的證據,指的是自己在這間公司所帶來的貢獻,最好是可量化的成果,例如帶動業績成長多少百分比,或是帶來多少來客量等等。

3. 主動溝通
如果真的覺得自己被安靜削減,不妨可以找主管好好溝通。所謂溝通不是一味地抱怨,而是有組織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並提出可以改善現況的想法。

4. 安靜離職
假設你真的不能失去這份工作,短時間內也無意找下一份工作,或許可以考慮安靜離職。只做最低限度的份內事,或許這樣也會讓自己心裡比較好過些。

5. 尋求幫忙
所謂幫忙包含了法律層面以及心理層面。你可以查看公司規章,或向人資、工會反映問題,甚至是向政府機關申訴 ( 但不要忘記手握充足證據);另一方面也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發現自己已經因為這件事受到嚴重影響,最好向親友尋求協助,或是找專業人士聊聊。

6. 談判
如果你真的受不了想離職,千萬不要衝動。記得與公司進行談判。例如,你可提出拿六個月資遣費換取自願離職,並要求公司提供正面的推薦函,以利你找下一份工作。如果公司同意你自願離職,但不同意你開的條件,這時你就會知道,公司確實是有採取安靜削減的策略。記住,不要輕易鬆口辭職,談妥條件再離職,才是明智的決定。

安靜削減是萬靈丹嗎?

回過頭來看,企業之所以採取安靜削減,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節省成本,然而,這種方法真的可以讓員工自請離職嗎?

前面提到,雖然有四成的員工選擇離職,但依然有六成員工留了下來。且根據Zetwerk 的調查發現,企業想要透過
安靜削減逼員工自請離職,這種方法不見得總是成功。因為根據統計,實行安靜削減的企業,仍需解雇34% 被安靜削減的員工,也因此,只有30% 的受訪企業主認為安靜削減是一種可以持續進行的策略。

不僅如此,企業原先想透過調換職位、職務,甚至是減薪的方式來替公司省成本,這個如意算盤也不見得行得通。因為根據調查,有15% 的人反而因此晉升到更高職位,甚至有一成的員工因此獲得加薪,還有超過一半的員工認為自己因而學到了新技能。

這些「意外發展」,也讓企業們發現,安靜削減似乎不是一個可以持續拿來作為節省人事成本的手段。只有13% 接受調查的企業主表示會持續進行安靜削減,有25% 的企業主認為提供資遣費更加專業。

總體來說,企業們也不是都那麼支持安靜削減,仍有近八成的企業主沒有採用這種做法。這些企業有的認為安靜削減是不道德的,有違公司價值觀;有些則認為應該加強與員工的透明溝通管道,而非單向地對其職務或職位進行調動。

事實上,對於績效不佳的員工,企業本來就有許多作法可以進行改善,例如提高管理技能來增加員工的績效,或是
提供在職進修、學習等管道,讓員工有成長的機會;企業也可以透過定期的評估與回饋,藉此衡量員工的能力,並獲知員工對於工作的回饋,雙方才能一起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

採取安靜削減策略,不僅會傷害到員工的士氣,更甚者會影響公司聲譽,進而讓其他求職者卻步,造成公司招募困難。而且擅自調換員工的職務與職位,也有法律層面的疑慮,更不用說重新培訓員工所需花的成本,可能比資遣費要來得高。

如果企業為了省資遣費而進行安靜削減,恐怕所付出的代價要比資遣費來得高出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