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全球掀起「限塑」浪潮,目前為止有超過 60 國政府,針對一次性塑膠垃圾實施禁令或加收費用。台灣也將於明年加入限塑行列,環保署未來將分三階段擴大限用、禁用塑膠產品,包含一次性塑膠吸管;預計 2019 年起四大行業內用不提供、2025 年起全面限用(須付費)、2030 年起則全面禁用。
這一連串限塑措施,對民眾造成最大衝擊的是─塑膠吸管。據統計,全台一天消耗 800 萬根塑膠吸管,每人平均 3 天用一根, 1 年約使用 30 億根。環保署禁用吸管政策才剛宣布,腦筋動得快的業者,推出玉米、甘蔗、玻璃、竹子、不鏽鋼等各種材質的環保吸管。
面對市售林林總總的環保吸管,愛喝飲料的民眾該如何選擇?長庚大學放射醫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林中英強調,大多數喝水、喝飲料時,並不需要使用吸管,只有少數族群如小孩、老年人或是生病的人,或是喝珍奶、果汁時才有使用吸管的需求。
目前市面上有些環保吸管可選擇,林中英表示,每種材質各有優缺點,可依照使用者的年齡和習慣,選用最適合的材質。
玻璃吸管耐熱易碎
以可重複使用的不鏽鋼、玻璃等環保吸管為例,雖然它們可以重複使用,但仍有安全上的疑慮。林中英說,纖維玻璃材質的好處是耐熱,且可回收使用,缺點是,易碎,不適合小朋友使用,而且不適合用來喝牛奶、豆漿等蛋白質飲料,易黏著在管壁上不易清洗,反而成為細菌的溫床。
不鏽鋼吸管耐高溫但會戳人
不鏽鋼是很好的吸管材質選擇,不過由於質地堅硬,有安全上的疑慮,尤其如果孩童使用時碰撞或跌倒,可能戳傷口腔甚至喉嚨。事實上,早在 2016 年,美國星巴克就曾因 4 起兒童使用不鏽鋼吸管喝飲料時意外受傷,大規模召回美、加、中國大陸等地共約 250 萬支不鏽鋼吸管,並發表聲明,警告消費者避免讓孩子使用不鏽鋼吸管。
林中英說,不鏽鋼材質雖然能夠耐酸鹼也能夠耐高溫,較能夠抑制細菌的生長,但刮傷就會有問題,會釋出鉻、錳等重金屬,喝下肚反而不利健康。 此外,在刷洗的過程中如果產生細微的刮痕,基本上就應該要汰換,因為這些細微的裂痕更容易能夠滋生細菌。
竹子吸管
竹子吸管相較於前兩者,材質更為天然,就算丟棄也還是會被分解。竹吸管跟竹筷一樣,清洗完畢後,一定要放在乾燥的地方風乾,否則很有可能就會長霉。值得注意的是,竹子吸管只要出現刮痕或是起毛邊或是長出斑點就該換掉。有些竹子吸管為了美觀,可能會上漆,卻有可能含有重金屬,因建議買原色比較安全。

玉米及甘蔗吸管
而最近較夯的玉米及甘蔗皮製成的環保吸管,深獲年輕族群喜愛。林中英強調,這兩種材質最大的優點是安全而且可分解,但有一個問題就是不耐高溫,只適合冷飲,尤其是玉米吸管只適用於冷飲,甘蔗吸管可耐熱到 80~90 度,若冬天要喝熱飲,不適合使用這兩種材質的環保吸管。
最近國外流行一種可以吃的吸管,用「海藻」製成的環保吸管,如果不想吃可以扔進垃圾桶,因為海藻吸管的材質可以被生物分解,因此不會造成環境汙染。國外還有流行一種紙吸管,質地軟、安全性高,但無法重複使用,因此不太環保。
林中英
• 長庚大學放射醫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 副教授
經歷
• 行政院食安小組諮詢委員
• 桃園市食品安全保護基金會諮議委員
• 宜蘭縣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委員
•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家標準制訂委員會委員
• 美國猶他大學研究參訪學者
• 新加坡惠普科技青年科學家發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