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在地環境獻上一盞純淨回甘的善意,專訪山不枯 Sanpuku

2012 年,一群來自台大城鄉所的同學,隨著指導教授來到坪林實習。在實習課程結束後,他們正式成立「山不枯」茶葉品牌,傳承傳統烏龍製茶工藝,以關注環境、產業與地方永續發展為目標發展,實踐人與環境共生的里山精神。
By 加分誌 2019/04/03 11:00:00


起源於跨出教室、走向山林的實習課

「山不枯 Sanpuku」的名字源自日文的「山腰」,除了是人與自然的交界,更象徵人與自然共存,也表示山不枯團隊期望翻轉一般人們對茶葉「種植處海拔越高、茶葉一定品質越好」的迷思。團隊成員之一─楊賾駿說明:「雖然高山茶有其先天的優勢,例如日夜溫差大、生長期較長,茶葉較為厚實、內含物質豐富。但我們向陳煥堂老師請益後,即便是取自中低海拔茶區的茶葉,使用『傳統半發酵茶製作工藝』製茶,也能生產出不遜於高山茶的好茶葉。」
 


山不枯的五位創業團隊成員,蕭定雄、楊佳軒、郭名揚、楊賾駿、李佳璇,因修習同一門課而相識。五人皆畢業於台大城鄉所,但在興趣和專長上卻不盡相同,包含都市計畫、室內設計、農業推廣、建築、經濟,沒有任何一位和農業生產相關。最初,他們跟著指導老師——張聖琳教授來到坪林,團隊本想以發展坪林當地觀光、帶動經濟為切入點,例如發起生態旅遊團等,然而對坪林當地的茶農而言,觀光無法直接構成具吸引力的誘因,因此在進行環境教育與推廣時,感受到民眾們反應冷淡。

成員們才意識到,要想在當地實踐環境永續經營、亦或是改善當地經濟困境、減少年輕人口外流等,都必須要先從產業面開始著手。坪林全區住民幾乎都從事著茶產業相關的工作,若想在當地搭起民眾與環境間的橋梁,勢必要使自己具備能與民眾「溝通」的能力。
 


▲山不枯以「茶的實驗室」 活動,讓消費者體驗自己泡茶品茶的樂趣


對茶產業欠缺專業知識的他們,開始透過看書、查資料以及請教產業前輩,一點一滴的充實自己。在這過程中,偶然接觸到茶葉職人陳煥堂老師的著作,成員們才有機會進一步到陳老師在社區大學開設的課程上課,「上了課後,我們對於茶葉的挑選、品茶的方式以及製茶技術上,才有了突破性的進步」賾駿說。

賾駿說:「我們的產品採用台灣傳統烏龍茶製程,由於成熟採摘、發酵充足,茶葉內含的醣類物質較多、苦澀的多酚類較少,和台灣的主流茶相當不同。台灣是從 1970 到 1980 年代左右後才興起比賽茶、高山茶的風潮。當時的評審喜好輕發酵的茶葉,雖然香氣高揚、但久泡後滋味容易苦澀,日後台灣茶即以此為主流至今,傳統的烏龍茶製茶方式也近乎失傳。」雖說茶葉口味沒有絕對的好壞,但主流文化卻使產業的上、中、下游對於茶葉的認知與價值觀單一化,有間接造成環境危害的可能。
 


▲山不枯茶包,可分解玉米纖維材質, 對環境友善


例如,當多數人認定「高山茶」才是好茶時,高海拔地區便有被過度開發的危機。然而影響茶湯風味的因素並不只是茶葉種類與種植地區。在製茶技術上,例如採茶、萎凋方式、發酵時間長短等,也會大大地影響到茶湯風味好壞。山不枯主張於中低海拔茶區,以環境友善的栽種方式種茶,依循傳統製茶原則,能讓受蟲害的茶菁原料對茶湯風味影響的程度變小,兼顧了品味與自然。

除了與茶葉相關的知識外,他們也開始投身茶葉的包裝產銷。由張聖琳教授配合課程舉辦包裝行銷工作坊,帶領同學們進修包裝、行銷的知識,並邀請茶農們參加擺攤銷售,甚至結合台大服務學習課程,在當地教會進行學童課輔,因此逐步建立信任感。
 

山不枯四大保證

100% 台灣茶 古老茶區 無農藥檢出 環境友善包材
山不枯的每一片 茶葉都生長於台灣這塊土地,由經驗老到的製茶師傅親手製作而成,來源清楚。 有限度的坡地生產,不追逐高山 名氣,選擇台灣傳統茶區,專注於順應自然的栽 培技術與嚴謹紮實的製茶工藝。 支持茶農轉作友善環境農法, 所有茶品均送交第三方公正單位檢驗, 以 「無農藥檢出」 為最低標準。 內袋採用檢驗合格的鋁箔袋與脫 氧劑,茶包為可 分解玉米纖維材質,外盒選擇再 生紙或 FSC 認證 紙材。

 


 

學生成立品牌,正面迎接經營盈虧的考驗

課程結束後,為了持續實踐理念,團員們決定正式成立品牌,由學生角色轉換為經營者,擔負起盈虧的壓力。首先,團隊必須先找尋坪林當地願意合作的茶農,要和當地茶農配合,不只是與他們「搏感情」、引導茶農們理解不同以往的新產業價值觀,還必須考量到他們擁有的資源與營收。「我們對『環境友善』的定義並非一味要求茶農從慣行轉作,而是在無農藥檢出的前提下,依茶園條件合理化施肥、適量使用。

而茶農對『環境友善』能配合的程度,也要視他們對環境保護的認知程度和栽種的茶種而定。像青心烏龍,抗病蟲害的能力較差,相較於本來抗蟲害能力較強的茶種,需要更多照顧,可配合『環境友善』耕作的程度就不同;除此之外,還必須說服茶農,配合採用不同於他們習慣的製茶方式。過去也曾發生過,茶農製出品質不甚理想的茶葉,我們摸摸鼻子,還是全數買下、堆在倉庫,回頭檢討團隊與茶農的溝通方式。」
 


▲山不枯獲選為關鍵評論網 未來大人物


賾駿說:「去年,我們團隊加入了兩位專業製茶師,在坪林當地租了自己的茶園及製茶場,茶園以有機方式管理,也因為有具製茶技術的夥伴加入,團隊生產技術上也更為純熟了。我們對茶農而言,不再只是外來的學生,而是願意投入『玩真的』團隊,雖難免遭遇質疑,但也有更多農友支持與認同。」

「除了生產端,我們還要負責銷售端。除了用較好的價格收購茶農契作生產的茶葉,還必須想辦法賣給消費者。」如何讓認定「高山茶才好喝」的消費者願意試試看山不枯的產品?賾駿表示,行銷方面,從網頁設計、包裝、洽談合作銷貨通路等,皆由團隊成員一手包辦,秉持山不枯對品質與環境友善的堅持,內袋採用檢驗合格的鋁箔積層袋及脫氧劑,讓茶葉保存安全安心;外盒選擇再生紙或 FSC 認證紙材,降低環境影響。
 


除了在包裝上下功夫外,山不枯還會參與市集擺攤、教育活動等,「我們在擺攤現場布置了『茶實驗室』,讓消費者親自體驗泡茶的過程,加深他們對茶葉的情感連結。」此外,他們仍持續舉辦生態教室,帶著消費者組團進入茶園,讓更多消費者了解茶園的生態環境。藉由實際和消費者接觸、交流,傳達山不枯的品牌精神與價值,未來更打算推動企業認養,讓更多土地可以轉作環境友善栽培。

然而,在2016 年的夏天,山不枯團隊面臨部分成員服役、趕論文,再加上創業資金見底的壓力,逼得成員們必須認真考慮解散的選項。就在這個時候,山不枯團隊接到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的邀請。金馬執委會看中山不枯的環境友善精神與在地代表性,指定山不枯的產品作為第 53 屆金馬影展的貴賓禮品,一時之間,大大增進了品牌的媒體曝光度,才讓他們得以支撐下去。
 


▲舉辦品茶會,分享山不枯 理念與自然安心茶
 

連結城市與鄉村 才能環境友善、永續經營

「品茶,絕對不是高高在上的學問。」賾駿說,品茶不必昂貴的器具與茶葉,最直接的方式甚至連濾茶器都不必,只要有吃飯的碗公和茶葉即可。

「自己動手泡杯好茶,成本價遠低於外面的手搖飲料。既健康,又能發揚台灣在地的優良作物,很鼓勵大家可以試試看。」靜下心來,品一口山不枯的茶,首先感受到的是清雅香氣。一種不同於市面人工香料的濃厚茶味,接著便是回甘。樸實卻個性鮮明,就像山不枯的成員們一般。

期望山不枯的環境友善的商業模式能持續發展,連結城市與鄉村,真正達到環境友善、永續經營的目標。
 

▲左起分別為文山包種茶、佛手烏龍茶、武夷烏龍茶、紅玉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