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的生存之道

曾經我單純以一個旁觀者的旅者身份,在高度重視群體文化的日本社會待上超過四年,「不要給別人帶來麻煩」這句話可說是在日本生活的金律。長期耳濡目染下,我也不知不覺懂得在日本人面前將「自我意見」藏起來,學會曖昧表達和讀空氣的社交能力。不過,這項「絕技」一落腳澳洲後便顯得毫無用武之地。
By 劉子瑜 2018/09/01 00:00:00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澳洲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之地,將近一半的人口來自海外四面八方,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走在路上隨處可以看到希臘、印度、義大利、越南、中國、韓國、伊朗等各式臉孔,超過兩百五十種以上的語言在這個土地串流。整個社會重視的是個人的獨立精神。簡單來說就是你要懂得表達自己,也要懂得尊重別人。

在這裡每個人都有機會說自己想說的話,實踐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也不會招來異樣眼光。聽起來是否棒極了?但是這有個前提可能是我們亞洲學子最缺乏的覺醒—你必須夠徹底認識自己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也就是說,你必須對自己有足夠的誠實,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質,正視自己的實力,並且能夠對自己的決定負責到底。

在我初到墨爾本時,曾參加過政府協助新移民者(包括難民)進一步認識澳洲社會、文化、法律、服務和習俗,以順利定居並進入職場就業的培訓課程。至今我仍記得當時老師語重心長灌輸我們的一段話:「你們是成年人,別讓他人輕易地在你的腦中置入想法,要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扛起責任照顧自己。」

一個人能百分之百承擔責任照顧自己,其實就是願意不斷地挑戰懦弱的己心。這對於習慣依賴群體生活,特別是有等級尊卑觀念的民族來說,其實是一種很劇烈的思維轉變,因為「我們的文化就是這樣」這句話會常常變成拒絕直視自己內心世界的擋箭牌。

我以自己在爭取墨爾本大學 AsiaLink 實習工作機會的生活經驗為例。面試我的主管不在乎履歷上的經驗,最在意的問題是:「你想要學到什麼?你希望在哪一個部門實習?為什麼?」後來我如願得到在教育、商業、藝術三個部門的多角見學機會。我常在想如果當時我以消極的方式回答,「都可以,聽從你們安排。」或許我就失去了為自己做主的權利。而負責安排我工作的主管,以謹慎和尊重的方式,拿著規劃草案詢問我:「這樣兩週的工作內容安排你是否覺得舒服?」

在這些看似平凡的對話中,我漸漸感受到在澳洲若是抱持以和為貴的心態處事,被動接受別人的安排,事後再來抱怨,是不會得到同情的。學會在當下判斷說「不」或和平接受別人的「我不同意 」,是非常重要的對話態度和素養。

現在我徹底明白,為什麼當時老師想要花整整兩週的時間聚焦在引導我們溝通和談判的基本技巧了。「清楚和別人表達自己的見解、疑惑、訴求」是在澳洲的溝通準則。若讓對方不清楚你到底怎麼想、需要什麼協助,對他們來說才是真正讓人困擾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