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隨波逐流,給對未來感到迷惘的你

經過不斷地用功苦讀,終於如願上了心目中的大學了。有的人是按計畫邁出這一步,有的人則是無心插柳後的結果,更有人在徬徨未知的情況下作出選擇。面對這樣的情況,該怎麼做?又該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現在就讓我們聽聽專家, 同是過來人的經驗與建議。
By 加分誌 2018/10/01 00:00:00


再來一次也沒關係,首重培養思辨力

「在我們漫長的人生中,不會因為這一、兩年,或是兩、三年的時間,就決定以後的一輩子。」每當有學生,對所學感到徬徨、對未來產生質疑時,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教務長陳正熙即以過來人的經歷提出建議。

他說,在外界一味尊崇男性應當讀理工科的年代中,他曾如願考進當時頗為熱門,某國立大學的工程學系。只是當他滿懷熱誠進入學校,沒多久,卻發現自己對於所學的一切,竟然毫無興趣。「畢竟當時是很不容易才考進去的, 所以,真的掙扎了一段時間。很想就像旁人所建議的,就堅持唸完,以後一定會習慣,畢業後就會有好工作。可是只要想到以後的人生,都要從事一個自己毫無興趣的行業,真的沒有辦法接受。」他苦笑道。

後來,陳正熙毅然走上重考的路,隔年,進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他笑說,很多人都以為讀歷史沒用,殊不知,透過歷史累積智慧,了解人性,進而培養出獨立思考、判斷事情的能力,讓很多歷史系出身的學生成為各行各業的中堅份子。「根據調查,歷史系學生所從事的行業最為廣泛,從金融、公教、行銷管理到老師,什麼都有。」
 


 

這點,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所長容淑華也是深有所感。「藝術與人文的教育,其實,包含的範圍十分廣泛,除了基本的人文素養外,也可以應用在各行各業。」她進一步舉例說道,在面對資訊快速變化的時代裡,很多學生所接觸的事物龐雜而多元,作為老師,如果想再像過去一樣,用同樣的方法傳遞知識,是很難被接受的。「我們的學生畢業後,其實也是有不少從事教職的,我常告訴他們要把 『教學當作創作,教室就是劇場』的概念,如此一來,不僅容易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也會讓教學充滿樂趣和創意。」
 

透過通識課程了解自我、激發潛能

另一方面,以現行的教育體制而言,大一安排的多是通識課程,目的即是讓學生在進入一個全新領域的學習過程時,先透過不分科系、 不分所學的方式了解自己的興趣,同時,藉此探索更廣泛的學習領域。

「以我們學校來說,大一、大二多是一般的通識課程,並以學院為主,不分系所。」臺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師資培育中心主任劉曉芬進一步解析道。她說,學生如果進入大專院校後,發現原本預定就讀的項目,可能不是未來自己想從事的工作,又或者擔心相關領域的前景等問題,其實都有很多方式可以解決。以臺北科技大學而言,一開始是以通識課程進一步協助學生探索自己真正的興趣,了解所好外,還有修輔系、雙主修的方式,透過跨領域的學習,來幫助學生。

「此外,也有愈來愈多自主學習的部分,以及調整大學四年共修128個學分的作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滿了彈性,藉此達到多方面開發潛能,以及增加學習的樂趣,累積更多的專業知能。」劉曉芬強調,現在大專院校的學習過程, 只要懂得善用資源,其實可以協助自己不管是 在能力上或是學習上,都能作更多的發揮與運用。

特別是關於自主學習的部分,目前各校作法雖不同,但,目的都一樣。「即使不是在學校中學習, 也可以拿學分。」臺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主任吳建忠 解釋道,現在的學習趨向多元化與實際操作的部分,譬如聽演講,參與各地的社區營造工作坊,或者實際進入產業界實習。「有的大學體育系,是拿計步器自己累積運動時間,藉此得到學分。」「面對全球化競爭,資訊發達的時代,如果只是一味地坐在教室裡上課,學習的效果絕對是有限的。」吳建忠再三強調。
 


 

累積專業知識與技能,開拓國際視野

透過跨領域、多元化的學習,不僅能幫助學生探索自己真正的興趣,累積專業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早日尋找到未來努力的重心,立定目標,奠定成功的契機。

吳建忠表示,「有的學校在大四那一年,不是在教室裡上課,而是到業界學習,並且將最後一年累積的成績與作品,當作是進入社會工作時的『履歷』。而每一年的『新 一代設計展』,更是設計系相關領域的『奧斯卡』,只要 取得佳績,就能順利獲得好工作。」他進一步解釋道,自從 1982 年開始首屆的「新一代設計展」後,即成為眾所矚目,全世界以學生為主最大型的設計展覽活動。透過這樣的平台,學生不僅能藉此開拓眼界,累積專業素養,更是他們展現自我,發揮創意設計的最佳方式。
 


▲新鮮人初入社會的第一關就是面試,圖為在 緊張等待面試中的大學生


「學習不該自我受限!」對此,劉曉芬也特別強調,現在的學習是多元,且多方面的,尤其是跨國經驗的累積,更是重要。她說,面對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不管是壯遊、交換學生,或是當國際志工,都是學生可以積極努力的方向,而且,只要懂得善用資源,找到「對」的方法, 往往是事半功倍。

以目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大專校院學生 國際體驗學習計畫來說,就是在正規的課程中融入「Gap Year」的概念,結合所學,引導學生依照課程的主題與專業,自主規劃的同時,並在寒暑假,赴海外壯遊體驗學習。 譬如朝陽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學院在「2017 年青年海外體驗學習計畫」中,即曾順利補助學生遠赴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澳洲等地。
 


▲在應徵前,需要了解未來的工作內容
 

鍛鍊所長,創造獨一優勢

當然,透過這樣多元而有趣的學習後,有人可能會產生「學非所長」的疑惑。對此,陳正熙特別強調,深化專業技能,找出與自我興趣、時代潮流關連性的重要性。他說:「在資訊快速變遷的時代裡,只要掌握住大方向的未 來趨勢,譬如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從中連結自己所學或愛好,很多時候,反而能創造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

在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所設的科系中,航海系、輪機系的學生,一般都會被認定是從事海上的相關工作,殊不知,有些學生後來所從事的職業,卻是出人意料。吳建忠解釋道:「輪機系的學生必須懂得機械、鍋爐等專業的知能與技能,除了輪船,很多溫泉旅館業也都有類似的設備,這樣的學生出社會後,很自然就可以將自己所學應用在這個產業中。」此外,在主題婚禮愈來愈流行的今日,航海系的學生,巧妙地將「海洋」發揮在這個產業中,吳建忠笑說,這應該是很多人料想不到的吧!
 


▲各縣市都會舉辦就職招募會,同學們可多利用這些資源尋找未來的職涯起點
 

劉曉芬表示,凡走過必定會有所收穫,有時候不一定能學以致用。但,只要在學習過程不劃地自限,積極多方探索、多元學習,在她所接觸的例子中,很多都是能發展得愈來愈好。「有的人可能早慧,很早就能確立方向,但,有很多也是一開始茫然未知,不清楚自己的志向,直到後來經過探索、發掘的過程,才一步步走到自己的位置。」

劉曉芬強調,一時的迷惘,只是過渡時期的一種呈現,轉系、雙主修、重考、跨領域學習等方式,事實上,都為現今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資源與學習管道。在順利尋找未來努力方向的同時,不僅能突破學習盲點,並成功找到自己的興趣,真正發掘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