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天廚餘量多得驚人!元沛農坊運用生物科技把廚餘變成有機肥料

根據《遠見》整理,台灣每年有近 35 萬噸,相當於 10 隻非洲大象重量的家戶垃圾,因縣內沒有焚化爐,清潔隊只能到處尋找委託單位「收留」、還不能讓當地民眾反彈。
By 加分誌 2017/10/01 11:00:00


這些容易被一般人忽略的垃圾問題,元沛農坊的創辦人許又仁博士卻滿臉認真的說道:「我們必須正視人們天天產出的廢棄物所造成的環境問題,而不是燒掉就好。」
 

元沛農坊的創業契機

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台灣的垃圾處理問題已存在多年。「台灣的垃圾回收做得仍不完全,還是有廚餘垃圾被送進焚化爐燃燒,造成空氣汙染、增加碳排放量。分類不完全的一般垃圾也成為『燙手山芋』,處理成本跟著提高。」除此之外,根據聯合報報導,截至去年底,全台營運中垃圾掩埋場容量平均只剩 12.04%,其中 11 處掩埋場已飽和無剩餘容量,多數縣市的焚化爐也已老舊、垃圾處理能力大減。解決台灣垃圾處理問題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

畢業於清華大學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的許又仁博士,擁有生物科技的專業,卻不將自己對未來的想像侷限於實驗室的研究裡。許又仁出身自南投中寮鄉,童年時期在純樸的鄉下農村長大,對土地、自然環境格外有份情感。就讀博士班時期,他的研究項目是生物感測器。

「當時和博士班的學弟妹們思考著,用半導體做成的 Biosensor(生物感測器),用在什麼領域最能展現它的功能和效益?如果使用在疾病、只能是在特殊疾種,必須將它做成生物晶片,但開發這樣的技術還需要時間。」
 




▲喫菜吧 Vegetables Bar 團隊及元沛團隊的設計顧問劉大琦老師,帶著南臺科技大學產品設計系的同學一起到香園教養院


「後來我們想,生物科技,說穿了就是在解決一個生命必然遭逢的生老病死相關問題。植物的生命週期相較於動物較短,因此我們認為農業是比較容易介入的市場。農業是全世界都相當重視的產業,在台灣,卻是近幾年因為金融業或服務業不景氣,才又回過頭被眾人檢視商業發展性的業種。因為我本身喜歡自然,認為為維護環境而服務相當有意義,也較容易將工作成果回饋到國人的生活品質。」過去曾選修服務科學研究所「服務設計」課程,他和同樣對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感興趣的博士班學弟妹們,有了創業的想法。

在 2015 年共同創辦了「元沛農坊」,結合自身專業學識與生物科技,利用廚餘為質材,在土壤裡引入適合生存的蚯蚓品種,將其產生的蚓土(蚯蚓糞便)作為堆肥素材之一,製作生物多樣性堆肥,更消減了廚餘令人元沛農坊用圖示呈現他們的工作與目的不悅的異味。除此之外,他們也為眾多需要堆肥利用或垃圾處理的單位提供顧問服務。元沛農坊的專業,其實不僅是解決垃圾問題製作堆肥,更是善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
 


▲元沛農坊用圖說呈現他們的工作與目的
 

專業不足之處 尋求 iLab 協助

「元沛農坊立志要成為產業生態圈中的樞紐,這是我們一直以來所努力的目標!堆肥是解決廢棄物問題的方式之一,但要解決產業整體性問題,並非將堆肥送給農夫而已,還須思考如何使農夫產出的農產品增加市場競爭力、種出來的作物如何獲得消費者信賴,才賣得出去。

產業生態圈必須被重新建置,否則即便做再多堆肥,沒有農耕這一塊,無法被正向回饋到土地裡,消費者也將無法透過農產品認知到它的價值。」但要重建整個產業生態圈,談何容易,需要的是近乎全方位的影響力。在元沛農坊團隊尋求更完善的商業模式過程中,加入了社企流 iLab 育成計畫,藉由單位提供的多種專業課程以及媒合合作對象等的幫助,得以對創業的種種挑戰,更有信心與能力面對。今年 8 月,元沛農坊已順利自 iLab 計畫結業,帶著滿滿的收穫,迎向下個階段的挑戰。
 


▲元沛農坊團隊以生物科技的專長,研究環境友善的堆肥方式消化廚餘,蚯蚓是一大要角,其中大有學問,並非所有品種蚯蚓都能消化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