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職場心不在,「安靜辭職」風潮起,你該跟上嗎?

「安靜辭職」的工作心態引起正反兩派論戰,尋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心靈的健康有錯嗎?燃燒熱情、獲得成就感的職場,在當代依然可能嗎?
By 加分誌 2022/09/29 00:00:00

文/NANCY 圖/Shutterstock

你知道「安靜辭職」(Quiet quitting)嗎?「安靜辭職」並不是真的辭職,而是在加薪和升遷機會渺茫的情況下,完成自己最低限度的工作,不讓工作成為生活的重心,找到其他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物。今年7月,一部討論「安靜辭職」的影片在TikTok上爆紅,至今已有超過4,000則留言,3百萬以上瀏覽。有人回應自己安靜辭職之後,工作內容和薪水如常,但壓力大幅下降,也有人提到公司並未為你下班之後的腦力損耗付費,因此下班後就不應該多為此煩惱。

年輕世代的心聲:重視生活與心理健康

這樣的想法普遍引起千禧世代和Z世代的共鳴,與中國前陣子風行的「躺平主義」不謀而合。根據調查,實行安靜辭職的人們,通常出於以下理由:覺得獲得的薪水與付出的時間精力不成正比、覺得現在的工作會損害自己的心理健康、擔心現在的工作型態會破壞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與以往讚揚努力的「奮鬥文化」(Hustle Culture)不同,比起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如今的年輕人更在乎生活與心靈的安定。

疫情之下,對工作與生活的反思

當世代吹起安靜辭職潮流,疫情的嶄新工作心態,更助長了此種風氣。當遠距離工作成為常態,科技的便利,讓員工被各種通訊軟體綁架,隨時都要回應主管和老闆的要求,難以劃分出明確的上下班時間,加速員工對工作的倦怠與無力。

另一方面,當員工在家工作,容易對於職場環境感到疏離,轉而更願意將人生的重心放在家庭和個人生活。

別讓員工跟著安靜辭職!

然而站在資方的角度,員工毫無幹勁、無法帶給公司更多成長與火花,明顯對公司有害。一旦團隊中有人選擇安靜辭職,將加重他人的負擔,並將這種心態渲染給所有員工:當看到同事不需努力,依然可以在職場生存,其他人也將逐漸喪失鬥志,放棄追求更好的表現。

若你是主管,發現員工開始「安靜辭職」,該如何應對?「加薪」可以有效激勵士氣,但除此之外,也可以定期和員工聊聊,了解員工的心理狀態、讚許並激勵員工,讓員工重新找回工作的價值感和熱情。

安靜辭職之前,再給彼此一次機會

「安靜辭職」真的有效嗎?一些職涯專家認為,儘管表面上看來,安靜辭職可以降低工作帶給人的損耗,避免無謂的失望和傷害,但並無法長久。待在讓人缺乏動力、沒有前景的職場中,會讓人對工作失望,放棄了重拾工作的熱忱、自我實現的機會。

若萌生「安靜辭職」的想法,除了反思工作對自己的意義、重新檢視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份工作,也別忘了和主管談談,了解工作內容、工作方式甚至薪資有何調整的空間。若沈默地自行「安靜辭職」,可能失去了改善的可能,最後黯然離開。

世代的變遷加上疫情的工作模式轉變,人們不再全力衝刺事業,而是更加重視身心健康與生活。看似消極,其實是為實踐自己期待的人生模樣,而做出的堅決反抗。即便不「安靜辭職」,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或許值得你我重新思考。

延伸閱讀

社會新鮮人不可不知!職場溝通技巧入

具備四大職場「軟實力」,畢業求職不焦慮

初入職場生存術,多聽、多看、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