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ANCY 圖/Pexels、Shutterstock
減「碳」是什麼?
很多人都聽過「節能減碳」,但你真的知道那是什麼嗎?每個人/家庭/單位日常釋放的溫室氣體含量,可以用二氧化碳為單位,來衡量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被稱為「碳足跡」。從消費者自身出發,原料取得、製造、配送、銷售、使用,到最後廢棄或回收,都會加總計算。每一次消費之前,都應該思考它的來源是否環保,自己是否助長了更多環境的破壞。

方方面面都可減碳
1.交通:多搭大眾運輸,省時又便利
在旅遊中,哪些過程會造成碳排污染呢?交通是碳排的一大主要來源,由於台灣是島國,想出國就要搭乘飛機,然而飛機的碳排放量驚人,佔全球2%。因此很多環保人士會推廣「在地旅遊」,不出遠門,也可以透過在地人的視角帶領,感受當地不同的魅力。
選擇交通工具時,也可以優先考慮大眾運輸,不僅減少碳排,也可以更深入感受當地人的日常。
2.飲食:體驗當下,選擇當季、在地食材
有些旅行團到了國外,行程都是飯店自助餐或異國料理,長途運送的各國食材和食物的浪費,都造成更多環境污染。難得到了異國,不妨體驗在地特色攤販,融入當地人生活。
各種食物中,紅肉、豬肉的碳足跡較高,蔬菜種植、被動物吃下肚,一連串的過程不斷累積碳排。肉類中,雞鴨和魚肉碳足跡較小,但若能選擇蔬果、穀類、豆類等植物性飲食,對環境會更友善。要注意的是,巧克力與咖啡雖然也是植物性,但因為種植時使用的肥料和種植方式可能對森林造成破壞,碳足跡偏高,建議減少攝取。
除了留意食材是否經歷長途運輸,非當季的水果會產生保存成本,品嚐當季、在地的食物,才最能減碳。
3.購物、住宿與隨身用品
到了國外免不了想購買當地伴手禮,為了吸引遊客,很多禮品使用繁複的包裝,對地球造成負擔。尤其一次性塑膠包裝,製程造成許多碳排放,同時難以分解,很容易威脅生物安全、破壞棲地。
若是在飯店住宿,盥洗用品等一次性用品也都會造成更多碳排。旅行中你可隨身攜帶手帕,減少因擦拭手和臉,使用衛生紙的機會;攜帶水杯,減少拋棄式水杯和飲料的使用;自備環保餐具甚至器皿,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和餐廳沖洗、垃圾處理的成本。自備用具雖然有些麻煩,但用起來習慣、安心,且環保。
你也可以特別選擇「環保旅館」,除了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店家也會重視節能、節水,甚至達成綠色採購,用行動支持旅館繼續執行環保吧!

重視文化存續的永續旅遊
除了在旅遊時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現在還有一種「永續旅遊」的概念:在觀光的同時,支持當地的文化存續與經濟。透過瞭解當地文化、如境隨俗,並購買當地工藝品,支持當地文物保存等,讓當地特色文化能被更多人知道,且取得經濟支援,能繼續維護保存,甚至發揮更多可能性。
出門旅行固然開心,掌握以上的訣竅,讓你可以減少對環境的傷害,為環保盡一份心力。有時只要一個小動作、一個選擇,就能對地球更好一點。當人人都重視低碳旅遊,商家們自然也會慢慢改變,最終達到從源頭減少碳排,更有效減緩對地球的破壞。
延伸閱讀
COP,一場你必須知道的氣候年度高峰會
The Green Earth當永續成為生活日常
這個飲料杯可以用租的!輕鬆實踐減少拋棄式餐具!
當「環保飲食」成為流行:燕麥奶、植物肉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