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沒有極限,你也「容貌焦慮」了嗎?

愛美是人的天性,但無所不在的社群媒體,讓人們輕易地互相比較,想盡辦法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若時常活在社群網站中,看多了他人光鮮亮麗的表象,就很容易為自己的容貌感到自卑,引發「容貌焦慮」的心理障礙。疫情時代人人配戴口罩,看似可以從他人的視線中解放,卻也讓一些人因此更懼怕拿下口罩的時刻,加深對他人觀感的不安。
By 加分誌 2022/11/18 00:00:00

文/NANCY 圖/Pexels

社群網站上精美修圖過的照片、媒體上光鮮亮麗的偶像,每天接觸到這些過於完美的形象,讓我們不禁和自己相比,對自身的外表瑕疵感到厭惡,覺得自己沒有資格被愛甚至活著,這樣的不安被稱為「容貌焦慮」。我們努力讓自己變得更美、打扮得更符合潮流,但這真的必要嗎?

單一的美麗標準,你也深陷其中嗎?

水汪汪的大眼、對稱的臉蛋、高聳的鼻樑、毫無斑點的潔白皮膚,唯一的「美」的標準將我們綑綁,我們用無數的濾鏡、無止境的修圖掩飾自己對容貌的不安,但依然無法停止焦慮。有些人不斷往返於醫美診所,就只為了讓自己也成為完美無瑕的一員。

被身體臆形症纏身

當你過度專注於某些他人看來根本微不足道的身體缺陷,並因此引發如照鏡子、過度梳理毛髮等重複行為,甚至因此而無法正常上學、工作、社交,很可能就是精神疾病「身體臆形症」。經過研究,若成長過程中曾經歷創傷,如家庭暴力、或被忽略,無法建立安全依附關係,導致安全感不足、缺乏自信,較有可能罹患身體臆形症。患者往往在經歷多次醫美後依然無法滿足,最終求助於精神科,並經常地伴隨憂鬱症和焦慮症。

從身體自愛到身體中立

從1960年代,為了抗議社會對肥胖的歧視,在美國興起「身體自愛」(bodypositivity)的風潮,然而因此而獲得信心的依然是外貌姣好、微胖的白種人,身材更寬、身障人士等不同樣貌的人們依然沒有獲得關注與肯定。2012年,IG等社群網站加劇了人們對美的焦慮,時尚品牌以「#bodypositivity」為號召,增加不同尺碼的服裝,也邀請不同身材的人們走上伸展台,讓美麗的服裝不再只是擁有標準身材人們的專利。

2015年,歐美的論壇發起「身體中立」的討論,主張不評判身體的美醜,讓人們不用花太多心力關注外表,讓個人價值與外在樣貌脫鉤。比起裝飾與雕塑身材,可以更重視身體幫助我們達成了什麼任務。

從焦慮解放,發現內在美

若你察覺到對外表的在乎已經逐漸失控、佔據你大多數的思緒和時間,或許你應該要嘗試反思,試著從這種執著中掙脫。

首先,你應該接受自己現在的樣子,意識到沒有人可以達到絕對的完美,且美的標準並非絕對,不同的樣貌都有它值得欣賞的魅力,比起追求白皙纖細,近年來小麥色肌膚、肌肉線條也很受歡迎!也停止和他人比較,或對他人的評價過度在意。接著,找到外貌之外的生活重心吧!讀書、運動、畫畫、唱歌,發掘其他興趣和想要努力的目標,轉移注意力。「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充實你的知識和學養,能讓你散發不凡的魅力。

若持續無法改善,不要害怕尋求專業醫學協助,了解自己現在的精神狀態,甚至透過諮商釐清行為可以如何修正,從無止境的美麗追求中解放。

延伸閱讀

這名男子連續 20 年每天自拍,看到慢慢變老的樣子有點哀傷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