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ERIN 圖 \ Shutterstock
親子間的關係解析 關鍵的角色建立
每個人在未踏出社會前,從金錢、教育、飲食、住宿等都需要仰賴父母,因此孩子未上學前的生活皆以父母為中心,對身邊事物的認知也是依靠自父母的養成,最初的親子關係上,父母扮演了一個絕對掌控的角色,可說是孩子世界的全部,而子女直至上學後才開始脫離家庭,嘗試建立自我的社交圈、漸漸社會化,逐年建立個人的價值觀,此時父母所扮演的角色轉換為輔助,慢慢脫離孩子的生活中心,直至長為成人且經濟獨立開始,重新建立有別於孩童的形象,在家庭中與父母平等的社會角色。而建立平衡的角色前,孩子要懂得成為獨立思考的個體,且扮演一個引導父母理解自己變換的角色,適當的展現自由與自主的能力,成為一個平等於父母的樣貌。

確認角色定位 由生活切入話題
作為家中的晚輩,相對父母絕對掌控的角色較為弱勢,直至在求學出社會的過程中有了自我的認知與社交圈,開口聊天時的角色判斷就是第一件要點;若思考與經濟方面皆獨立的狀態,比較容易開啟話題;若此時仍需要父母供養,則更需要中立的態度去開啟話題: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父母的看法,思考較適當的切入點,再由此為基準進行,如以生活的話題開始拉近父母進行討論:「最近疫情和緩,是不是可以解除口罩禁令?」、「生育補助在不同縣市的金額好像都不同」、「現在台灣同志也可以結婚了」等等較為生活化的問題開啟,接著以中立的角色去應接父母的反應,避免觸及敏感神經或激化不同立場的觀點,造成話題突然地休止或各執立場的爭端。
中立角色去面對 活用換位思考開始溝通
當彼此有著完全不同的立場時,大部分人的做法是避免開啟這類話題,那麼,家人間就不能有不同立場嗎?就這樣放棄了彼此的溝通管道嗎?其實不然,如果晚輩有著截然不同的思考和立場時,一樣可以去理解、彼此溝通及交換意見,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家庭氛圍將更為開放、更為了解彼此。

從爭端中彼此理解 引導對方論述增加對話
如何開啟從「知」開始,先理解父母的期待、理由、立場的形成,多給對方表達的空間和說話的舞台,再以反方的態度去試探,對方支持的理由,反思後也可提出較為中性的疑問,如「你對XXX的看法?」、「為什麼之前XXX發生這件事你還是支持他?」、「人不是生而平等嗎?」等等,用較為柔軟的方式,引導父母進行論述。如果雙方在討論、相處中引起了對立的火花,需要時間與空間先等待爭端的平息,給予彼此時間去消化爭吵的理由,釋出體諒的善意,讓父母知道自己並非刻意去製造對立,讓彼此有台階下,而非一再的挑起爭端,使關係惡化,甚至演變到難以收拾的程度。
開放溝通管道 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密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原生家庭對我們的重要性如此之大,如何與父母相處,則是我們學習的最初課題,父母需要理解孩子長大後成為獨立個體;孩子們則需要學習成為社會中獨立的中堅份子,協助社會運行,雙方彼此的體諒與愛是維繫家庭的最好因子,在這個彼此學習的歷程中,親子關係良好並不是一件容易達成的功課,需要彼此妥協與了解,開啟溝通的管道,藉由開放政治立場、揭開難以啟齒的心事則是一項不錯的方法,如果能在不同立場中相互了解、彼此分享,反而能加深彼此的情感,讓開放的愛與關心轉化為親子關係的重要樞紐之一。
延伸閱讀
心開始,溝通不焦慮!
培養說話的藝術,有效溝通在哪都能游刃有餘
你是直白還是白目? 搞懂溝通的藝術